《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之四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孙友田简介
   孙友田,1936年生于安徽肖县,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协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扬子江诗刊》顾问。有《煤城春早》等十余部诗集。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散文《月光启蒙》被选入江苏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孙友田先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孙友田。
   2.同学们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勾起你怎样的回忆?交流齐读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精读课文
   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
    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
    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
   2.朗读体会唱歌谣
     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自由读书上的两则歌谣。(显示歌谣)
    (1)指名朗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读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出示在歌谣上方。
      “轻轻的”,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这段话)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
      “深情地”,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
      母亲的爱?(指名读男生)
      “甜甜的”,母亲的声音还是甜甜的,我们还是交给女同学读吧。还有谁也能这样甜甜的,深情地、轻轻地读读呢?(先指名读后齐读)
       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是芳香的,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是啊,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
    (4)师引读:(显示第二小节)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那是母亲在――(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5)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能像一位母亲一样来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
    (6)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a、母亲很勤劳
      b、向往美好生活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还要在月色下给孩子唱歌、说明什么?
    (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
     她希望什么?
    (希望孩子们热爱生活)
     能体会吗?
    (1)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到这儿你会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
    (2)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耕种,可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歌谣,通过传唱——(显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句话你懂吗?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开始要懂得爱什么,要喜欢什么)
    (3)母亲擅长歌谣,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这些让我混沌的童心,开始懂得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歌谣、莲花落等民间艺术。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语句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
    (4)总结: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深深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在她的歌谣声中,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
   4.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3)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童谣歌谣,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记得。
    (4)母亲的谜语我解得开吗?这时,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