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课外拓展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 胡笳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见下图)。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2 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西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刘琨精通音律,创作了《胡笳五弄》,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刘琨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

  3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等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项羽听见四面围住他们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非常吃惊,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后人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