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本解读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6、《匆匆》
  一、走进教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是啊,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自然界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周而复始,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停留,永远不复返,那就是时间。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二、走进作者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也流露出作者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但教学中不宜过多讲解时代背景,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意识。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三、走进教学
  1、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八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抓住主要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时间来去匆匆,要懂得珍惜。
  (4)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再读中初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思路是边读边思考:初读读通课文,抓住课题“匆匆”;细读读懂课文,品读重点语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本课教学,应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以下是教学是需要重点处理的词句,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又是一个新奇巧妙的比喻,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3、作业设计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7、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走进教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文章以自述的口吻写出了海伦•凯勒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全文文笔清新流畅,描写细腻、自然。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倾听到作家的呼吁——那就是珍惜生命,珍视健康,珍视你拥有的一切。并了解这位身残志坚的杰出女性。
  文章的第一至三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从大多数人无视健康的存在到他们无视生命的可贵谈起,进而讲到人们不珍惜、不很好的利用拥有的感官和健康,直至失去方觉遗憾和追悔,直白而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健康、对生命的思索。
  第四、第五自然段作者用一个实例来证明作者前面的感慨。拥有正常感官的得人对丛林中的一切视若无睹,而失去感官的人凭借触摸,却体会到了春天的生机。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体验已有的幸福,欣赏拥有的一切。
  第六自然段作者提出了假设:“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读至此,一种无言的紧迫感冲击着每一位读者,相信我们的换位思考会为自己带来更多新的启发。
  走进作者:
  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他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为他的良师益友。他们相处长达五十年。在沙利文的帮助下,他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他写了《我的生命故事》,讲述自己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人带来鼓舞。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和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凯勒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走进教学: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对海伦•凯勒“单凭触觉感受到的东西”有所体验,体会她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4、在充分体会、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发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思考,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过程:
  由于是节选文章,教学前要布置学生预习,阅读课后资料夹,或查找更多的资料。
  初读课文,整理出文章的结构,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疑问来细读。细读时,围绕学生的疑问来解读文本,引发思考。
  教师可以从第四自然段入手,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作者的发现,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抓住“抚摩”“轻轻的贴”这些词语,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感情。然后再与他的好友的感受进行对比,可将文中“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事物帮助学生再现在眼前,然后抓住“无动于衷”来谈自己的体会,再次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第四、五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前三段,解决初读时的疑问。
  最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结合海伦的资料,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受到启发。静心思考,完成课后小练笔。

  第八课 现代诗两首
  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收录了现代诗人汪国真的成名作《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和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鹭鸶》课文朗读     下一篇:《匆匆》预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