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构建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三板块:改编剧本
  教学内容:《半截蜡烛》、《杨氏之子》、《晏子使楚》
  补充《公仪庥拒收礼物》、《城南旧事》剧本片段
  教学时数:6课时
  板块训练主题: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关注人物的语言艺术;尝试表演
  课时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阅读剧本《半截蜡烛》,认识“蜡烛尉”三个生字。
   2.借助剧本《半截蜡烛》认识剧本这种形式,了解剧本的组成。
   3.在阅读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人物语言的魅力。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剧本,了解剧本的组成。
   2.在阅读的基础上,说说伯若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
   ①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1.提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2.引导阅读: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认识“蜡烛尉”三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认识剧本,了解剧本的组成。
   1.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讲解剧本的组成。
     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它效果变换等。在这个剧本中,舞台指示非常清楚,一开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环境的描写用括号标注出来,另外,人物的动作、神态等,都在人物的语言前强调出来。
     另外,剧本还分独幕剧和多幕剧,一般场景的转换就要换幕。
   3.如果这个剧本分场的话,应该分成几场?
  四、再次朗读剧本,体会语言的魅力。
   1.默读课文,思考:伯若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和德军周旋的?
   2.标出反映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你觉得在这场周旋中,哪个人物的功劳最大?在交流中感受人物的语言魅力。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把这个剧本有声有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公仪庥拒收礼物》
  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2.理解公仪休说的话的含义。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演好课本剧。
  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演好课本剧。
  教学准备:
    道具:鲤鱼、官帽、胡须、扇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了解剧本,喜欢吗?还记得剧本的特点吗?
   2.出示:剧本的特点:(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2)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3)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无需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注意把它表现出来。
   3.师述: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就是一个小型戏剧。里面人物不多,情节简单。(齐读课题;板书:独幕剧)
   4.下面请同学自己读读剧本,边读边想: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自由读剧本
   1.读后会自由说说剧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词语,读词语。
     公仪休 鲁国 宰相 子明大夫 管家 拒绝
     务必 无可奈何 不可思议 违犯 法纪 恍然大悟
     能用到出示的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三.学习剧本内容
    师述:说的真不错,想演好可不容易啊!作为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除了背好台词,还需要具有哪些素质?
    现在请同学再好好地读读剧本,要边读边想,脑海中应该有一个情景,自己可以读一读,演一演,好吗?
   1.再自由读剧本。谁来告诉老师你想象到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是谁说的话?
   2.依次解读课文。
   3.出示课文,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
  四、课本剧表演
    师述:我们同学都太棒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同学说不准谁能功成名就,小有名气了,那时,你还会记得我们今天所学的“想吃鱼就自己去买,这样会一直有鱼吃的”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将课文改编成独幕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用自己得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课题,说说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得课题有什么不同。
  二、我会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根据注释,理解课文
   1.同位两人说说课文意思。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3.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四、探究语言
   1.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2.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4.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五.剧本改编
   1.回想剧本的组成。
   2.想象刚才的朗读,改编剧本。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把课文改编为剧本。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