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景 营造大语文教学氛围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现在的小学语文新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以《海上日出》(第二课时)为例,说明我是怎样上好这一课,以体现新教材的精神的。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有些不同,它是非常强调观察理解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真切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我决定带领全班学生,选择一个晴朗的早上,来到一条江边的沙滩上,不再拘泥于课室,就把这里作为课堂,一边观日出一边学课文。这样,就能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的大语文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实践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景文对照,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景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录音机、录音带、一些练习设计纸片
   学具:画纸、画笔、画板
  [教学时间] 一个早上
  [教学内容] 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我与全班学生依照计划,带齐预先准备好的东西,到达预定的地点,找地方坐好,准备观看日出。
  二、课前热身
    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回去搜集一些中外名家描写日出的作品,将其中描写日报的句段摘抄下来。现在,趁天色尚早,我们一齐来看看,谁搜集的资料最多、最好。
    在学生相继出示自己的搜集所得后,将这些描写日出的句段进行比较,简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表扬那些搜集资料丰富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并且,还能调动起学生观看日出的热情,为课程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三、景文对照,一边观日出,一边学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这江边的沙滩上观日出?而不在某大楼的楼顶上或山顶上观日出?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到沙滩上观日出,与作者在海中的船上观日出,有相似之处,这样,更能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及感受,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当天空出现一片鱼肚白,继而出现一道红霞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的景色变化,然后让大家看书,播放第二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发给学生第一份练习(每生一份),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作答:
    1、这段描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
    2、天空的景色变化,你能用“开始—转眼间—接着”的形式说出来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出这种变化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
    3、红霞的出现是由什么造成的?(太阳的升起所造成的)
    4、比较:
     (1)“一片浅蓝、一点浅蓝”哪一个词用得更准确?为什么?
     (2)“一道红霞、一条红霞、一片红霞”哪一个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5、理解:“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1)“知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表什么?
     (2)作者判断太阳就要升起的依据是什么?
     (3)“那里”指什么地方?
     (4)当作者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他的心情怎样?(急迫)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目不转睛)你现在的心情是否和作者一样?
     (5)“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谁能把它表演出来?你能用它口头造句吗?
    6、学完这段课文,结合你的观察,利用你手上的画纸、画笔和画板,画一幅日出前的天空景物图。
     (这几道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出于以下目的:(1)让学生理解,红霞的出现,其实是由太阳的升起所造成的。同样,作者判断太阳即将升起,也是根据红霞的范围在扩大,越来越亮。这样,学生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2)利用小组讨论后回答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初步形成创新的能力。并且,通过小组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3)在这组练习中,有观察、思考、回答、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动眼去看,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身去演,动手去画,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特别注意读出作者急迫看到日出的心情。
     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1)观察:注意观察顺序,可从形状、颜色、亮光、动态四方面进行观察。
    (2)思考: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3)讨论:讨论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联系上下文,讨论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回答:将自己思考、讨论的结果口头表达出来。
    (5)画图:结合课文内容,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画下来。
    (6)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学法,师生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出的全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有什么变化,一边观察一边作好记录,将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地记录在下表中:(每生两份,先发第一份)
    日出过程 形状   颜色   亮光   动态  
   2、学生观察记录完毕后,让学生看书,然后播放第三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用第二份表,一边听录音、看书,一边将文中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
  日出过程 形状  小半边脸、圆东西 颜色  红得很、红得可爱、深红 亮光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动态  负着、一纵一纵、使劲、上升、冲破、跳出、发出、射
   3、让学生比较两表,看自己所观察到的跟作者所描写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又在哪里。两相比较,谁写得好?好在哪里?围绕这个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4、小组讨论后,教师适当总结,点拨,并提出一个问题:
     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便大声读出来,读后认真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好在什么地方?
   5、学生朗读、思考完后,教师选出这段中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齐来体会一下:
    (1)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2)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3)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在同学们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好,是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并且,观察时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而将日出的过程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反问:以后你们写观察景物的文章,要怎样做才好?
       教师总结后,再让学生画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物图。
       (在这段课文的教学上,由于教学环节与上一段基本相同,所以教师着重指导,多让学生去做。这是根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来设计的。这样,便能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在这里,我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训练了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并适当展开想象的的方法,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