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鲸》等常识性课文的教学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体验,感受语言的独特性,品评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的特质决定了语言内容的特质,语言形式的变化必然带来语言内容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鲸》一文的第一段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观看鲸的动画,整体感知鲸;再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感受鲸的大;最后又通过配音解说,相互评价,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生在这种感受、探索、品评的独特体验中,感受到鲸的大、重、长,能抓住具体的数字、熟悉事物的比较和通俗易懂的例子,体会作者合理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转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标语)当学生在学习第一段后,出示研读提示:1读读全文,思考每一段分别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内容给大家作介绍,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达。
  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自己去讨论、感悟,了解鲸的其他知识和其他表达方法。在这里,让学生介绍鲸的知识,不是照办书本,而是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小组的合作,激发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都能生动形象地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方面的特点,而且在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表达自己角色和内容呈现方式转换后的独特感受。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他们能抓住具体的数字“30多吨”“2000多公斤”来说明鲸很重,食量很大;会举出几十头虎鲸围吃一头长须鲸的例子来说明鲸吃得有多有快;会通过比较水柱的不同来辨别须鲸和齿鲸;会通过简笔画来介绍鲸睡觉的样子;会用数字来说明鲸的生长特点,将鲸的一天的生长重量与自身十多年生长的体重相比较;会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将须鲸和齿鲸的吃食、呼吸等方面的异同给标示出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这小组合作,自学后的转换交流过程中,学生对鲸的生活习性更熟悉了,对课文的表达方式感受更深了。
  拓展《课程标准》中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5~6年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推荐一些适合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紧缩了课文教学时间,腾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用新鲜的知识材料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当课文中的这些压缩了的知识引起学生思维共鸣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更为强烈,此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提供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能使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里的新知识和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令学生大开眼界。
  学生看着、听着、交流着新的资料,既获得了新知,又 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这为语言、知识和精神的重构创造了条件。
  重构学生在课文学习后,拓展阅读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再让学生发表关于鲸知识介绍的演讲,学生兴趣盎然。这一过程,不仅是将书本、电视上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内化为学生个体语言的过程。这两者合二为一,是知识和语言在学生心理上重构的过程。
  1.人称的变换。
  学生介绍鲸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而是按指定的表达要求进行的。书本、电视上的介绍都是第三人称的,现在要求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这一变换带来整个语言方式的变化,学生必须找到第一人称的语言感觉,表达才顺畅自然。如:“”当然,每个学生的说法可以不同,在学生介绍时,应爱护学生的个性色彩。学生通过转换创造了介绍新知的新语言,这种语言是鲜活的,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2.介绍某一知识。要求学生只要介绍鲸的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正确归类,还要去掉重复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以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
  3.演讲。在班中演讲,既是对同伴的榜样示范,又是对自己的一种高标准的口语实践活动,这种演讲,不是死背稿子,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让听众、读者感到清新、生动。这要求演讲语言通俗、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化难懂的知识为浅显的知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在一个个新的要求下进行转换,让学生在形式的变化中感到新趣,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持续高效地发展。
  “体验中转换,拓展后重构。”适用于一般性的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当学生普遍对课文的语言和介绍的知识感到难以理解,缺乏深切感受时,我们不妨从网上开发教学资源,搜集有关图片,让学生看,并让学生借鉴课文语言,将图片资料转化为新的语言材料,再经过组织变成导游解说词展示出来。这样,语言学习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了,教学也不会因沉闷的课堂气氛而遭到失败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促进语言与知识的同构共生,既能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满足感,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训练。
 
上一篇:《鲸》教学反思     下一篇:《鲸》的两种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