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解读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率意而行,感知文本

  [教例1]
  师:为了研究蝙蝠的飞行,科学家斯帕拉捷做了很多工作。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蝙蝠飞行太灵活了。
  生:因为斯帕拉捷对蝙蝠飞行非常感兴趣。
  生:因为蝙蝠在夜间飞行都非常灵活。
  师:是啊。那么,蝙蝠飞行都有哪些特点呢?课文中有没有写到?既然写到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把描写蝙蝠飞行特点的词语全部找出来。
  (学生埋下头去,读,找,划,忙碌了一阵后,陆续举手。学生口说,教者板演。)
  生:自由自在。
  生:轻盈敏捷。
  生:敏锐。(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亲切地)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笑吗?
  生(又看了看书,腼腆地):知道了。因为课文中“敏锐”是形容眼睛的,而蝙蝠不是用眼睛认路的。
  生:轻松。
  ……
  师(领学生读黑板上的词语后):黑板上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描写蝙蝠飞行的。
  生:它们都写出了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写出了蝙蝠飞行的灵巧?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轻盈敏捷”写出了飞行的灵巧。“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
  师:你能用另一个词换它吗?
  生:轻快。
  师:好!继续。
  生:“灵活”写出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
  师:同学们知道,蝙蝠在哪些情况下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在夜晚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生:在眼睛被蒙上时,蝙蝠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生:“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生:在鼻子被堵住时,蝙蝠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夜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生:蝙蝠在全身被涂满油漆时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师:由此可见,蝙蝠飞行是多么的灵巧。那么,蝙蝠在什么情况下,飞行变得笨拙起来了呢?
  生:当它的耳朵被堵上时,它只能乱飞一气了。“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师:读到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蝙蝠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小动物。
  生:我知道对于蝙蝠而言,眼睛是没用的。它跟我们人相差太大了。
  生:我知道了蝙蝠是靠听觉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生:我知道,很多东西不是靠猜测就行的。必须多研究、多实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邓小平爷爷就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了不起!课文才读没几遍,邓爷爷说的话都悟出来了。
  [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一味地呆读,阅读的效率就值得怀疑了。如何变呆读为巧读。本教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感知课文的阶段,必须多读,必须让学生跟文章进行反复的“亲近”,在反复的“亲近”中,逐步了解它,熟悉它,记住它。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课文也是如此,利用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走近课文,“八面出击,一意求之”,可以读出课文的不同意味,甚至可以读出课文的深刻内涵来。就本教例而言,还有三个可圈点处,第一,本课的生字词几乎都集中在本教例的学生必读句中,巧妙地解决了生字词的熟悉问题,扫除了阅读障碍;第二,本文教学重点是探究斯帕拉捷做实验的经过,而蝙蝠飞行的特点,学生必须了解,但如何适时地进行教学呢?本教例解决得也颇为巧妙;第三,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方式和结果,本教例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让学生预先作了了解,进一步降低了重点的教学难度。

  二、循序而行,感悟文本

  [教例2]
  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要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生:因为蝙蝠夜间灵活的飞行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师:大家能把他的好奇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练,交流。)
  师:那么,斯帕拉捷如何通过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呢?
  生:他先后做了四次实验,解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生:不,课文中写了四次,其实,也许他做的实验远不止四次。
  师(颔首,示意学生继续发言。)
  生:斯帕拉捷首先蒙上蝙蝠的眼睛,把它们放回天空,没有想到它们依然“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他不禁惊叫起来。
  师:他为什么惊讶?
  生:因为他原先以为,蝙蝠和我们人一样,是靠眼睛行动的,只不过它们的眼睛更加敏锐罢了。当发现,“瞎子”蝙蝠还是那么灵巧时,自然惊讶。
  师:你们惊讶吗?
  生:惊讶。
  师:请同学们练读课文,把惊讶的感情读出来。
  (生练,交流。)
  师:“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斯帕拉捷很奇怪。他接着又怎么做的?
  生: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上,让它们在天空中飞,结果,它们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师:这下,斯帕拉捷怕没辙了吧?
  生:不。他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于是,他又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但是,依然没有影响它们的飞行。
  师: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想。你们能读出他进行假设、猜想时的特定的语气来吗?
  (生练,交流。)
  师:既然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鼻子和翅膀,那是依靠什么呢?
  生:靠耳朵。
  生:“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斯帕拉捷是如何发现的?
  生:他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师:斯帕拉捷终于找出了他想知道的秘密。他高兴吗?请读出他的兴奋劲儿。
  (生练,交流。)
  师:斯帕拉捷的实验结束了,人们对蝙蝠的探究结束了吗?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继续研究的呢?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从斯帕拉捷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有意义吗?
  (师生继续交流。略。)
  [点评]
  感悟的方式有多种,感情朗读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基本的一种。本文比较浅显,所以没有也无须采用更多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课文。不过,朗读尤其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尤其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之上。教者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理解,相机点拔,把学生导引向前。为感情寻找“着陆点”,再用感情浸染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用适当的感情表达课文内容。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变化,是本文的一条隐线,也是学生情感与认识实现升华的前提。本教例中,教者的处理是必要的,也是妥当的。

  三、御风而行,拓展文本

  [教例3]
  师:通过多次阅读,你们觉得斯帕拉捷怎样?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观察仔细。蝙蝠在夜空中灵活地飞来飞去,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他都观察得一清二楚。
  生:因为他肯动脑筋。蝙蝠灵巧地飞行,绝不是他第一个发现,但是,他却是第一个产生了好奇,并进行了研究。
  师:说得好。西方哲人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还说,好奇心可以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可以说,正是强烈的好奇心造就了斯帕拉捷这位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生:因为他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还是做。
  生:因为他具有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他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终于揭示了蝙蝠飞行的奥秘。
  师:是啊。如果斯帕拉捷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他就不会有所发现。先后四次甚至是更多次实验,需要动多少脑筋,需要做多少准备工作啊。
  生:我佩服斯帕拉捷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他的研究发现启发了后人继续研究,发现了超声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