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夜行》教学反思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今天,我在校启航杯活动中讲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草地夜行》。校领导十分重视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更是为我们请来了五年级教研员张老师来指导、评课。在评课中,张老师深入浅出,真是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一、如何有效的聚焦文章重点,实现“长文短教”。
  《草地夜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但重点在于老红军深陷泥潭,舍身救小红军这一情节上。但是前面的情节和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怎么处理,如何处理,我真是不知从何下手。讲吧,时间不够用;不讲吧,人物形象突显不了。但是,张老师提出的聚焦重点,勾连前文方法,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感受老红军背起小红军时、老红军舍生救小红军时,我们可以勾连前文对老红军外貌的描写,深化人物形象。在环境描写的处理上,张老师指出除了要前勾连,最后还要串联,就是达成高年级语文教学从“整体——部分——整体”的目标。另外,要想勾连的,巧妙的问题设计也是必不可少。张老师指出“品味人物语言一定不能离开语境。那么就可以让孩子在语境中感受人物语言、外貌,体味人物形象。”
  二、如何放慢品味语言速度,重视品味的过程。
  老师借入应该晚一点,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老师应该做的是去捕捉、发现、引导和点拨。不要给孩子我们已经认知的结论,而是要让孩子想想,说说思考的过程,让文字形象化,感受文字的温度。例如:在让孩子品味“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陷进泥潭了。”时,我们应该这样设计问题:先问问孩子老红军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这两句话还能怎么说?老红军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的体会。
  这样引导就能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接受老师给予的结论。
  三、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张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先学后教、能学不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这十六字方针,即:让学生先学习,老师再教;孩子能自学的,老师不教;老师少教,以学生多学为主;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总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那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体现语文的语用性。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语言运用的机会,落到实处。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环境描写的方法,知道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今后我们写作时,也要学会运用它。可是,学生应该怎么用它呢?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将它落到实处。张老师举例说,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完《草地夜行》之后,给孩子发了一篇文章,删掉了其中的环境描写,让孩子体会有无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这种做法就把环境描写落到了实处。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评课,我收获很多。不仅仅是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更准的把握,更让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