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其作法是: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