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无言秋正浓

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师:同学们,当母亲听到“什么时候”这句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激动。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点儿太平静了,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儿子的话。(生读)
  师:老师也是一位母亲,现在我来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好吗?(师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母亲出去了,对比一下,这一次写她出去,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次母亲出去了,还回来,但最后一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生:出去之后,母亲就病逝了,所以再也没回来。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上“病逝”,“去世”这样的字眼儿啊?
  生:他太难过,他不愿相信这样的事实。
  师:是啊,你说出了作者的感受。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母亲还像以前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再回来。可是,(音乐起)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史铁生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的十个字啊?
  生:他一定很悲伤。
  师:把你体会到的悲伤读出来。(生读)还有吗?
  生:他也很自责和惭愧。
  师:你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请把这份自责和惭愧读出来。(生读)
  师:是啊!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母亲就是带着这一个个遗憾、一个个牵挂离开的。同学们,这十个字,字字含泪,字字含情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全场师生感动)
  升华拓展悟人生
  泼泼洒洒无限情

  师: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出示)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读得非常好。(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同学们,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去看了菊花之后能变得自信,不再那么自暴自弃。
  师:为什么看菊花就会这样?
  生:因为文中写菊花黄色的淡雅,淡雅就表示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白色的高洁,高洁就预示着作者要抛弃他原来的自暴自弃,要重新开始快乐的生活……(掌声)
  师:他从菊花读出了生活的状态。同学们,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
  生:要好好活。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秋天?
  生:这是一个色彩绚烂的秋天。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辛酸的一“抓”一“扑”,那无限深情的一“躲”,都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抓、扑、躲”)课文学到这儿,母亲给你的印象还仅仅是憔悴吗?老师擦去这个词,你还能换上什么词?
  生:伟大。坚强。无私。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
  会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擦掉板书“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生:焕然一新的。充满快乐的。对生活充满自信的。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瘫痪、我”)史铁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淡雅、高洁、热烈、
  深沉。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生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这就是史
  铁生的烂漫人生。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文字)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师:(指着屏幕中未完成的表格)同学们,这次看菊花是妹妹推我去的。(课件出示:妹妹)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此时此刻,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课件出示三处省略号)
  表格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点评:这一阶段的教学,重在升华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赖于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源于时文本的情感体验。老师抓住“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句,引领学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拓展的“一段颁奖词”恰到好处。颁奖词内涵丰富、语言精炼,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当然还可以利用得更充分一些。

  (本课获得特等奖,实录由吴琳整理。》

                   从秋天中走来
                    钱正权

  无疑,孩子们跟随着孙老师饕餮了精神大餐,受到了浓郁的情感熏陶。他们在“母亲”的心灵世界中读懂了母爱,她是那样无私博大、那样细致入微;他们从盛开的菊花中读懂了秋天的色彩,它是那样灿烂多姿、那样充满生气。秋天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他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语文课最可贵的是在人生起步阶段为精神世界打下亮丽的底色。懂得爱,懂得珍惜生命、光大生命就是最亮丽的底色。这是教师对孩子最大的奉献!
  何以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秘诀”在于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细读文本!在文本语言中吮吸玉露琼浆。“细读”,除了“多读”,层层推进地读以外,重在扣住词语句子读得“细”。课文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平淡本色中见奇崛,寻常细节中显真情,如能细细把玩、品味,则回味无穷。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字韵》说:“潜
  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帷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在孙老师的教学中,通向“我”和“母亲”心灵的“梁与津”便是这些词语和所在的句子——“我”:“瘫痪”、“砸碎”、“摔向”等;“母亲”:“憔悴”、“扑”、“抓”、“躲”等。佳作通透读,满口余香来。只要读得通透,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其实是并不难的。
  即将下课时,孙老师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看菊花是妹妹推我去的……如果母亲还健在,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似乎在精神领域还要提升与扩展。过犹不及。我建议接下去在探究语言表达上尚需花力气。一是回过头来看看课题,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呢?如果改成《母亲的怀念》好不好呢?有了“秋天的怀念”,就有几次看菊花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安排了哪些段落呢?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该有能力悟出、习得一点题目与内容、文章线索与段落等语言表达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