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之四

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诗风。
   4、系统积累有关“送别诗”及其它一些诗歌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材料:课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3、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一、导入 
   1、今天,在**小学,和**班的同学们在一起,很高兴,我觉得这是一种缘份。人生就是样奇怪,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机缘巧合,就会走到一起,比如以前学过的课文《推敲》贾岛,只是一个穷和尚,韩愈,当朝大官,因为一首诗,结成了布衣之交。今天这节课,我们也以诗来结缘,好吗?
    (因为是借班上课,这个设计目的是一开始能和学生拉近距离,并能尽快引出诗题,这节课的主线我是围绕“送别”来设计的,之前的导入也是从送别说起,从送别诗的产生到名种类型的送别诗比较鉴别,再引入本首比较特别的送别诗,但这样设计一个较为费时,另一个是过深,从送到景再到送,体现不出坡度性,所以最终舍弃。)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净慈寺/ 送/ 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
    连起来说一说。题目说了什么。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头,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诗题大概点明了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俱全,也确证了这是一首送别诗,有关这首诗的外延有很多角度,如西湖诗,写荷诗,写夏季的诗,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后,感觉如果从这几个角度讲一是过于分散零乱,第二也不可能深入体悟诗情,所以不再节外生枝。杨万里的诗第四课也学到一首,本册是第二次接触,觉得有必要初步了解一下杨的诗风,也引出表层的景)
  三、初读古诗,读懂古诗字面意思。
   1、(课件出示诗句)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3、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理解押韵。押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4、齐读: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师读题,生读诗句。
    (这首诗没有难读的字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找到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逐渐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
   5、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可是,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哪句诗你知道写的是西湖、荷花、莲叶?(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出示课件),(读)景美,这些词也美。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7、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同学们,请翻开书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出示课件:你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
    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评价:你很会读诗,你的视角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读词,师范读,再齐读。
    出示诗句。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我们来读好他。
    (这里的环节和前几稿相比改动得比较大,初稿只是引出十景,并让学生知道写得是哪一景,然后让学生再由整体到局部去理解具体的字词,这样的设计感觉比较简单,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而且由整体到局部比较生硬,没有思维的串连,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也比较零乱,即耗时又耗力,修改之后,不论是整体“西湖”还是局部“荷花和莲叶”都有了特点,而且先顺便解决了上联中的“六月”和“四时”,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重点集中到后联上来,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四、细化文字,发现诗句中的语言美  
    过渡:这两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与荷花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非常美。有同感吗?
    美在哪里?看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诗的对仗美。
    2、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
    3、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
    你很有想像力。
    (对诗歌理解的深化从发现美开始,通过课件的提示线索,让学生自主发现,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前两种美较容易发现,第三种美需要老师抓重点字词引导。在设计本教案时,这是属于放的环节,并不拘于一种答案,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发现,应明白哪些是学生能自已说的,哪些是在老师点拨下学生能说的,哪些是必须要老师讲的。学生能自主完成,决不多讲,不能完成,也不勉强)
   2、指导读诗句,指名读,师范读,再齐读。
   3、同学们,(出示图)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
    你看……
    评价:注重启发思路
    你注意了荷叶的颜色,看看图,是一样程度的绿吗?有的
    你注意了荷叶的形态。形态都是一样的吗?
    你关注的不是局部,而是一个整体,很有大局观。
    你注意了荷花的形态。
    你关注了荷花的颜色。
    你用上了比喻(拟人)很有想像力。还可以想像成什么?
    你引用了优美的词语。**用得特别好。
    除了荷叶,还可以说什么?
    除了他的颜色,还可从哪个角度来说。
    能不能把这个词语展开来说。
    能不能把这些句词总结一下。
    你能说出成段的语言,非常了不起。
    你从静态的文字和图画出看出了动态的美,了不起。
   总结:课件出示
    (这段设计,本来在课件上是设计的是,你看那荷花颜色形态怎么怎么样,那莲叶颜色形态怎么怎么样,并提出了要求:“用大胆的想像,引用优美的词语来说一段话。”这样的设计可能能降低学生说的难度,但是,也压缩了学生想像的空间,这样的说话练习,更像是填空练习,对学生感悟诗句的画面感,产生属于自已的情感体验帮助不大,所以干脆也大胆地放,课件中本来还有一幅插图,其实也可以一并去掉,只出示“你看……”,教师重在学生说的基础要加以引导,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语言,独特的角度。)
   4、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觉得是最美的?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西湖只有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
    (“毕竟”一词其实是总领全文的一个词,这个词加强了诗歌的语气,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但是尚未想出更巧妙合理的设计)
    来,读好他
   5、(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五、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