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成语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紧挨拇指的手指头叫“食指”。“食指”的命名名副其实,真的与吃有关。很早的时候,人们习惯用这个手指试食物的味道和冷热,手指当然尝不出味道来,是需要放在嘴里吮一下的。

说到食指,历史上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的春天。郑国的两位大臣──公子宋和公子家,相约朝拜郑国的最高领导郑灵公。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觉地抖动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让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动几下吗,有啥稀奇的,有啥高兴的?”公子宋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的食指处于抖动状态,就说明一定会有美味,屡试不爽。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着咱们呢!”

公子家对此将信将疑,只等着证明公子宋是不是信口开河。结果,二人一进宫,就发现御厨正在杀一只大鳖。这只大鳖是楚国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让御厨杀了准备犒(kào)赏大臣。这下公子家对公子宋食指的“特异功能”是彻底信服了。要在其他地方,他一定会对公子宋发表一下他当时的感想:真是太神了。但这是在朝堂之上,他管住了嘴巴,但没管住动作,没管住表情。他看着公子宋,两个人会心地相视一笑。

没想到,两个人的动作落到了郑灵公的眼中。郑灵公不高兴了:“朝堂之上,你们搞什么小动作?”公子家只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汇报了一遍。郑灵公想:“食指一动,就有好吃的,能这么灵验吗?给不给你吃,还不是我说了算!”

果不其然。大鳖蒸熟后,每人都有份儿,唯独没有公子宋的。这显然是郑灵公的有意安排。对于公子宋而言,要是这件事只有他和公子家知道,也就罢了。问题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公子宋的脸往哪儿搁?公子宋很生气,头脑一冲动就短路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众目睽(kuí)睽之下,他稳稳地走向煮鳖的大鼎,用他那具备“特异功能”的手指,伸到鼎中蘸(zhàn)了一下,然后放到口中,吮吸干净,转身而出,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次轮到郑灵公的脸挂不住了,这是对他最高权威赤裸裸的挑衅。郑灵公是一国之君,手握生杀大权,所以他就起了杀心,想将公子宋杀之而后快。

公子宋估计也预感到了不祥,为保全性命,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与公子家商量,决定将郑灵公除掉。这件事本与公子家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所以他很犹豫,说:“畜生大了,宰杀的时候,还心存忌惮,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万万使不得。”公子宋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怎么也不能把自己当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公子家不是不跟我合伙吗?那我就陷害你,看你答应不答应。胆小的子家终于上了公子宋的贼船,在这一年的夏天,郑灵公被杀害了。

郑灵公从登上君位到一命呜呼,不足一年的时间。这段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玩笑引发的血案。

如果说郑灵公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尚有贡献的话,就是给后世留下了三个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染指垂涎。

 “食指大动”,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来逐渐延伸出另外一个意义:形容见到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实际上,这两层意义的顺序正好颠倒了,前者是“食指动,有好吃的”,后者则是“有好吃的,食指动”。

“染指于鼎”,本义就是把手指放在鼎里蘸蘸,尝尝滋味,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占取非分的利益。

“染指垂涎”也是从此衍生出来的。“垂涎”就是流口水,这个成语也是比喻急于占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除了这三个成语以外,这段历史还生成了两个词:染指、异味。“染指”除了表示意图占取不正当的利益之外,后来也用来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暗怀觊(jì)觎(yú)之心,总想拿过来为自己所用。通俗点说,就是插手不该插手的事情,分取不该分取的利益。“异味”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不同的味道”,这个意思与此故事无关;另一个意义是表示异常的美味,通俗点说,就是好吃的,这个意思正来源于这个故事。

(注:本文选自《天天爱学习(语文)》六年级2015.07期作者:王立群)

1.本文介绍了三个“舌尖上的成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好多成语,把你喜欢的5个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郑灵公的(  )描写。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A.外貌    B.语言    C.动作    D.神态    E.心理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