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教学随想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仍旧有几个问题要思考:

第一,文章“不好”怎么教?之前说过的三个超越就是本文“好”的体现:童心,正是儿童的本色,离奇的构思大胆的想象,正是儿童的“胃口”,社会性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所以,文本超越的是成年人的审美标准,超越的是功利与世俗,切合的儿童口味,“难”,反倒是一种好。其实,好与不好就是一种感觉,但不好的文章也有明显的特点。语言上,晦涩难懂,专有名词多;结构上,花哨有余,严谨不足,不适合儿童阅读,意义上,有生硬明显的拔高感觉,为立意而写作。一句话,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进入教材就是不好的。不好的文章怎么教?我的方法不一定可靠:降低要求,只要儿童读通顺即可,能力强的多自学一些,面对大众,为应对考试需要,记录关键的考点。俗不可耐,无可奈何。

第二,面对阅读能力不足的儿童,阅读课怎么上?我们班有些儿童课堂不发言,我们就着力培养其倾听与笔记的能力,并抓落实养成习惯。不要以为万事大吉,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弥补措施,治标不治本。这也是体制内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无奈之举。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我会这么做:他人读一遍,我们读两三遍;他人说得滔滔不绝,我们说只言片语;他人多自读自悟,我们多讲授传递。很明显,教师,这个课堂教学的保障者要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儿童刚发表一些看似错误的言论时,敏感的教师要抓住话题的突破口,引领他读下去,再读下去,顺着自己的思路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如,实在读不通,读不懂的时候,古老的讲授法就要派上用场,而讲授的技巧就是教师教学的技术性体现,是填鸭式的还是仍旧带有启发性的?是讲述陈述性知识还是讲述过程性知识,讲述的目的是记忆还是开启思路……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保障与启发的艺术,教学的主要对象是能力不足的儿童,而不是班级中的尖子生。

第三,阅读都自给自足行吗?显然不行!“教”不管有没有艺术性,都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领国家一份工资所必须做的事。怎么教?自由阅读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不能都仰仗于儿童的自由阅读。阅读教学思想与方式的变革是当务之急,也是班级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听王尚文教授评课》一书,我们有启发。其一是发现了错误的方法。王尚文教授直言中国语文教育中有一类的阅读教学为变态的方式。哪一类?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哪里明白这样的道理;抛出一个指向文本之外的玄乎其玄的主体,整个教学也随即抛开文本的本质,就为了在这个主题上做文章,打转转,这里找找理由,那里找找印证。心里一惊,这不正是当下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甚至有成为模式的倾向么?其二是找到了出路。王尚文教授提出“按照文本文体的特殊性实施阅读教学”的观点。首先,要确认文本的文体,没有建立在文体特征基础上的教学是大而泛之的无效教学;其次要把握此类文体教学的关键。例如说明文,就要引导儿童关注说明事物的方法等。

思考,未完待续,寻找突围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