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北京的春节》的美丽邂逅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序曲

 

接到第六届两岸四地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上课通知,立即“锁定”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一则因为它很感人,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潸然泪下;二则因为它好挖掘,品读过程中,一个个语言文字训练点便跳跃在脑海中。于是,我几乎将当前大陆课的所有流行元素(煽情、语言文字训练、展示个人才华)一一汇入其中,兴冲冲地录好课寄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以下简称“人教社小语室”)。正在我满怀期待的时候,课被否定了,人教社小语室老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给学生的时间、空间太少了,学生所得太少了。他们建议我上《北京的春节》,这便是邂逅的开始。

 

初识─—有趣的味道

 

说“有趣”,因为它让我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趣从中来。

 

手捧课文《北京的春节》静心品读。几遍下来,读出些味道。第一,一个个热闹、喜庆的春节场景让我浮想联翩:噢,这里与我小时候过春节是一样的;哟,那里跟咱们南方的习俗迥然不同。第二,老舍先生通俗、幽默的京味语言恰似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小型农业展览会”“彩排”……真是不胜枚举。一瞬间,我明白了人教社小语室老师们的用意:从人文性讲,春节是咱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谁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学起来一定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一定会相当热闹;从工具性讲,揣摩语言特点直至运用,正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基于这些,我似乎看到了这节课的希望。

 

相处─—难忘的味道

 

说“难忘”,因为它让我一次次痛苦,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改变。

 

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想法去设计课堂、去牵引学生。正应了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头几次试教,总也跳不出大陆课、比赛课的老框框,总是担心:这里挖得不深,那里讲得不透;这里掀不起高潮,那里不会有创意。就这样,我像着了魔一样,满脑子都是《北京的春节》,可总不得其法。在痛苦与焦灼中,崔峦老师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教学不是看老师的本事,而是看导学的智慧。对呀!我的问题就在于思想上总是把自己放在首先考虑的位置,而没想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于是,在一次次对比试教中,我逐渐清晰了对《北京的春节》的认识。下面就撷取磨课中的几个镜头,回味教学上的一次又一次转变。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理想状态: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能够各抒己见,真正地学有所获。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

 

(生默读勾画后,开始交流。)

 

师:我们按顺序来交流,先看写腊八的部分,哪里感兴趣?

 

(生答略)

 

师:好,我们再来看写“除夕”的部分,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答略)

 

师:接下来,我们走进“正月初一”,你怎么看这一部分?

 

(生答略)

 

师:元宵又有哪些好玩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生答略)

 

片段二

 

(出示课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