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情召唤诗情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一、教材简析:一片谧静的小树林,一个醉心音乐的小伙子,一个眼神似井的“盲”老人,用音乐的故事,演绎着一支爱的和弦曲。文字如画,故事如诗。一咏三叹的诗情,撩拨着读者的心弦……

 

  二、设计理念:画面中酝酿情思,诗情中召唤诗情。

 

三、教学目标:

 

1.披文入画,涵泳文字,感悟诗情,熏陶情感

 

2.借助文本优美的文字,练习用诗的形式改写文本或抒发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涵泳文字,体会诗情,练习用诗的形式表达。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梳理文路

 

  1.自由读文。出示三组词语:

 

  第一组:铺满落叶沙沙的足音 悠游的小令 透过叶缝的阳光

 

  第二组:沮丧神圣感 庄重 兴奋

 

  第三组:平静地平静地 平静地 像深深的潭水

 

  2.发现词组特点,初步感知画面。

 

  (1)这三组词分别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小树林、小伙子的心理、老人的眼神)

 

  (2)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树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伙子?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人?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

 

  一片谧静的树林一颗痴迷音乐的心 一个深潭似的眼神

 

  (4)小结引入:一片谧静的树林里,一颗痴迷音乐的心,一个眼神像深深的潭水的老人,共同演绎着一个关于音乐、关于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感性的,更是片段的。词语的提炼,就是在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中,梳理思维的主线,将零落却自成线索的词语置于文本的整体语境之中,初步建构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并为“召唤诗情”积累素材。]

 

  (二)披文入画,涵泳文字,感悟诗情

 

  1.善于读书的人能把文字读成一幅画。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你能在文字中发现几幅画?

 

  2.结合学生发言,梳理画面

 

  画面一: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游的小令。每天早晨,阳光透过叶缝照到地上,也照到老人的满头银丝上。

 

  画面二: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每天清晨,我都在这片落叶满地的林子里练琴,对面坐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画面三: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设计意图:如果说词语的提炼是对文本初步的建构,那么,画面的提炼就是对文本的解构。无破不立。在文字中提炼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在跳跃式的叙述中,把阅读的思维再次梳理,并初步感知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3.品读“画面一”:边读边想象,透过这些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读,师追问:除了落叶和清晨的阳光,你还看见什么?引导学生描述具体——带着想象的画面,配乐读。

 

  4.品读“画面二”:这颗痴迷音乐的心,心情都经历了哪些变化?你是从文中的哪个词、哪个句子体会到的?——交流梳理——追问:尽管经历“沮丧、自卑”,然而,“我”有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是什么让我从“自卑”走向“自信”?

 

  5.品读“画面三”:的确,正是老人的鼓励和忠实地倾听,小伙子拾起了自信,同时也迈向了进步。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老人身上。在这双像深深的潭水的眼睛背后,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关爱、鼓励:“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追问:在她平静的眼神背后,除了鼓励,她的内心还想些什么?

 

  (2)尊重、呵护:“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3)鼓励:“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追问:难道老人没听出琴音很难听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