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活动:东北三省九市区小学教研协作体第二十三届年会语文观摩课
  地点:辽宁锦州解放小学
  学生:解放小学六年一班

  师:同学们,经过昨天的相识,今天我们再次相逢,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我?
  生:记得!
  师:好!既然记得我,那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遥远而又美丽的鹤城的我,王老师,要与在座的各位共同完成一节语文课,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既然大家如此热情,“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回报,我给各位带来了一个小游戏,活动一下我们的手指,共同轻松一下,好吗?
  生:好!(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老师身上,兴趣渐起)
  (师生共同做手指协调游戏,学生的兴致高涨,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前面演示,你们在下面跟着我的样子来做,这应该叫做什么?
  生:模仿。
  师:对!在古代汉语里面,“模仿”被称为“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游戏意犹未尽,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生:好!(学生的兴致再次高涨)(师与生再次做游戏,师关注做得不太好的同学,一边开着善意的玩笑,一边露出比较夸张的不满意的神情)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表情,我在干嘛?
  生:(观察了一会)皱眉!
  师:是啊,“皱眉”在古时候叫做“颦”。(板书)
  师:“效颦”是什么意思?
  生:模仿皱眉。
  师:谁模仿皱眉?对,东施!
  (师板书“东施”,完成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一书中的文章――《东施效颦》。提到东施,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你们熟悉的是……
  生:西施!
  师:可对西施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生: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叫夷光,又被称为“沉鱼”,后来她与范蠡居住在西湖之畔,所以西湖也被称为“西子湖”。
  师:你知道的怎么这么多啊?课下有时间一定与同学好好交流一下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知识的,千万别小气噢。
  (生带着会心地微笑坐下)
  师:(边说边板书,并配上简笔画)西施,她一定姓“西”吧?错了。其实,她姓“施”,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叫作“夷光”,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西施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苎萝村,山脚之下点缀着几座农舍,一条名叫若耶溪的小溪穿村而过。夷光就住在小溪的西岸,故得名为“西施”;那么,住在东岸的女子呢?
  生:东施。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施效颦”就是发生在她俩之间的一件趣事。好,我们打开书,共同走进她们的故事。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高声朗读课文,要将字词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注意停顿,开始!
  (学生出声朗读课文,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解答学生有关的字音的疑问)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已经读熟了课文,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举手,但教师有意提问没有举手的一个女同学,果然该同学读的效果很不理想)
  师: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不好。(很害羞)
  师:不过老师认为你读的还不错,如果课前预习再充分些,我想你读的会更好!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啊,对吗?
  生:嗯。(学生的情绪不再低落)
  师:还有其他的同学想展示一下吗?
  (提问其他学生,朗读较为流畅,但“彼”字读得不准)
  师:谁能说说他读的怎样?
  生:老师,他读的很通顺,但是“彼”字读错了,不是“p-”,应该读成“b-”。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啊!(对另一个学生)接受她的意见吗?好,请坐!(学生再读,效果明显好于前几个同学)
  师:你读的非常好,字音准,句子通,达到了老师所提的前两个要求,但“注意停顿”这个要求做的还稍显不够。古时候啊,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后人为了理解文章和朗读的需要而加上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在有标点的地方注意停顿,还要根据字义词义在句中进行适当的停顿,并且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要稍稍拉长,这样读起来才能高低起伏,跌宕不平,舒缓有致,从而体现出古文的韵律美。大家想尝试一下吗?好,一分钟准备!
  (学生按照要求注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
  师:谁想用你富有特色的朗读为我们展现一下古文的韵律美?
  (一女生主动举手朗读,效果极好,教师带头为她鼓掌)
  师:你的朗读堪称完美,能知道你的名字吗?下课一定要给我签个名啊!
  (全班同学开心地笑出了声,那名学生心满意足地坐下。其他的同学跃跃欲试,争相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读的太好了,这也激起了老师的朗读的欲望,想和你们比一比,大家欢迎吗?
  生:(学生高声齐答)欢迎!
  师:不过,老师也很渴望掌声,如果我读的还不错,希望你们千万不要吝惜呦。(教师范读,着重强调了刚才所指导的重点。读罢,全班掌声一片。教师指名问一学生)
  师:刚才你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吗?
  生:是。
  师: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因为老师读的很美,很有韵律,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音拉长了,很好听,像电视里演的学究。
  师:谢谢你的鼓励!请坐!好了,同学们,我们共同朗读一下这篇《东施效颦》,一、二!(师生共同高声朗读,气氛热烈,情绪高涨)
  师: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之所以将这篇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为的就是更好地理解内容。看来,多读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呢?比如,有一些字词搞不明白,该怎样办?
  生1:老师,可以查字典词典。
  生2:可以上网查。
  生3:书上如果有注释和译文,可以看它们来解决。
  生4: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师: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怎么办呢?
  生5:……(思考了一下)老师,还可以问别人!
  师:对啊,还可以向“高人”请教啊,“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好了,同学们,现在就可以用你们所喜欢的方法逐字逐句地来理解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学生与他人合作研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适当答疑。给予学生的这部分时间比较充裕,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
  师:文章的意思弄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还有疑问吗?(稍停一会)如果没有,可别让我问住啊!
  (学生专注地看着老师,兴致再次提高)
  师:“效颦”是什么意思?
  (学生乐了,踊跃举手发言。老师有意提问那个朗读不太好的同学)
  生:模仿皱眉。
  师:非常好!请坐!(老师对学生的赞赏说得很重,学生明显受到了鼓励,精神一振)
  师:我们继续。“西施病而颦其里”中的“里”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1:村子。
  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
  生1:西施生病了,皱着眉头在村子中走过。
  师:好,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的“之”字该怎么讲?
  生2:……
  生3:皱眉
  生4:不对,好像是指西施。村子里的丑妇人认为西施很美。
  师:确切地说,这个“之”指的是“西施皱眉的样子”。对吗?
  师:接着来。“归亦捧心而颦其里”的“亦”呢?(板书)
  生:当“也”讲。
  师: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这句话中的“亦”字当“也”讲。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很美,回家的时候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中走过。
  师:是啊,这个字我们曾经接触过。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写下过《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其中就有这样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其中的“亦”字就是“也”的意思。
  师:好,我们继续。
  生:老师,下一句中的“坚”和“挈”字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解答一下?(板书这两个字)
  生:“坚”字应该是“紧紧地”,就是有钱的人紧紧地把大门关上了;“挈”字好像是“拉着”“拽着”的意思,穷人拽着妻子跑了。
  师:噢,你认为这个“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老婆。(学生们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