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体育》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结构清晰,文字优美,适合朗读。人物描写通过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抓住细节描写突出体育精神的伟大;但要领会体育精神需要深入阅读,结合资料,结合世界杯,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课文《体育颂》散文诗(外国),《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报告文学,《学弈》寓言(古文),《足球史话》说明文,《手拉手》诗歌(外国),综合活动仿照奥运会举办年级或学校秋季运动会,单元学习与运动会同步进行。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上:了解体育的深刻内涵,领会体育精神。体会对比、议论、抒情、细节描写的作用。能力上:体会对比、议论、抒情、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在写作中运用。情感: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刻苦锻炼身体的精神
  2、抓住各段总起句,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体育精神的内涵,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3.结合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世界杯理解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5.加强朗读感悟体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理解。
  6.学习《体育颂》的结构并仿写。还可以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喻句的使用。
  教学设计建议   
  1、《体育颂》
   A 词语多,译文读起来有难度,初读阶段可以分段教学
   B 全文由总而分讨论思考题8个要点
   C 朗诵体现“颂”结合丁丁的视角
   D 冬冬的视角是发散思维,可以结合奥运会展开讨论,但要适度
  2、《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A 重中之重内容——祖国的荣誉;人物的精神。形式——结构、人物刻画、语言。
   B 分详略,理脉络6 –12自然段中7 –9自然段宽大的胸怀。结合思考题一、冬冬视角
   C 语言:· 成语14   ·比喻句的意思6 ·呼应海-暗礁-船分一半掌声
   D 课文较长,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充分展开讨论
   E 丁丁视角是逆向思维,讨论时注意导向性:·是人们的评论  ·强调重要性  ·文学语言
  ⒊、《学弈》
   A 朗读+冬冬视角
   B 辅导讲解几个“之”
   C 掌握一组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D 对照《体育颂》体会体育对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
   E 先做课后题,再学丁丁视角
  ⒋《足球史话》
    略读5分钟,出12题(判断、选择题)测试阅读效果,对10题为优
  ⒌《手拉手》
   A 译文很多,以传唱的为主
   B参加运动会时唱
   C对照《体育颂》
  6、综合活动建议
   ⒈可大可小 校–年级–班–某项专题活动
   ⒉重点是文案部分,有选择、有分工地做
   ⒊注意五个吐白对语文学习的指导
   ⒋教材省略了运动会的过程,学生习作可以写运动会
   ⒌“展示”部分是运动会的后续工作,像修改习作那样认真对待

  主体课文的教学
  《体育颂》
  《体育颂》这篇文章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本文赞颂的体育精神是指对人类个体的力和美的创造,精神方面的正义、勇气、荣誉、乐趣的培养和对人类整体的培育、促进及和平精神的弘扬。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体会文章的主旨,领会体育的精神。教学难点在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文章要有整体的掌握。亮点在于语言的使用。本文语言简洁而工整(全篇由九个自然段构成,每个自然段均由“啊,体育”开篇),文笔优美而昂扬,并且通篇使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使赞美的语言热情洋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学时,我从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赞颂,着眼让学生学习体育精神,通过反复朗读,并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赞美之情。
  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领起文本内容9个关键句子,这样学生就容易理清文章脉络。在指导朗读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对体育进行歌颂和赞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法迁移。我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采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合作学习其他段落。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语言和创作方面,引导学生与本单元拓展阅读部分的《手拉手》作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主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很有意思。首先,“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是个无主句,我们可以提问“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文中的“她”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篇课文很长,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但是通过对课题的补充、深入、探寻,就能把其主要内容提炼出来,可见文题不是文章的装饰,而是经过作者潜心推敲才确定下来的。因此,在第一课时入课伊始,我就带领着学生进行审题,从审题这一环节,训练他们概括主要内容;并且向他们渗透一种从题目入手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文题不仅是对文章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它还喻示着文章的中心。我们都知道本篇文章通过记叙中国姑娘孙晋芳的故事,赞扬了她那种艰苦奋斗,心胸开阔,团结同伴的精神。但是,体育精神是不分性别、不分国界、不分项目的,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孙晋芳这样的人和事。因此,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学生的思路引向体育精神――如果现在让你说体育是什么,你会怎么说呢?学生有的说是艰苦奋斗,有的说是艰苦努力,有的说是团结……我一一肯定,进而让学生联想像孙晋芳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呢?学生说还有很多。我再让学生回读课题,追问:这时你觉得题目中的“她”指的是谁?学生一下子就理解到,这个“她”是一切团结伙伴,努力拼搏的人的代表。
  题目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揣摩,才能咂摸出点门道来。
  《学弈》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文章不仅思想内容好,而且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所以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让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因此,我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来突破。
  一、反复朗读,读通全文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试着朗读课文,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一个个摇头晃脑,叽哩呱啦,读得十分起劲,都想成为“天才”。上课一开始,首先请同学自愿上台朗读课文,几个学生竟然读得很流利,只有几处断句欠准确。接着自己把课文范读一遍,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在朗读上的区别,即速度要放慢,自然停顿要得当。学生得到启示后,再反复练习朗读,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集体读等。通过练习,全班学生基本上能够熟读课文。
  二、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多了,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第二步是进一步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首先请学生说一说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开展自学活动,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同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的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有的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几分钟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重点说说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上一篇:《浪淘沙》课文朗读     下一篇:解读体育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