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六语上第三单元元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四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的不单单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体会哲理,并结合自身进行对比思考,从而更好地把这些深刻的哲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烂漫的点地梅》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贫瘠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有一点瘠薄的土壤就顽强的生长,向人们奉献出灿烂如云霞的花朵。同样的,高原筑路兵是平凡的,他们只是青藏铁路千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有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起祖国的希望之光。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内在品质的相同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对于“点地梅”孩子们只是从文中感悟了点地梅生长地贫瘠,生命力顽强,花朵美如蓝天白云,却未能亲眼所见。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电化教学手段:屏幕出示放大的点地梅图片,让孩子们近距离直观接触点地梅,直观感悟。这样孩子们学得轻松,也有兴趣。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本课设计理念,我采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等,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多种方法综合协调,灵活变通,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画—想—说”的学习方法。读是为了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引疑探究,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使感情进一步什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了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点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
  《“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寓意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对话训练----“妙极了”与“糟透了”是父母对于巴德所做诗的不同评价。在文中就主要突出在父母的几句语言描写上,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反复朗读,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两个问题----巴德为什么感到庆幸?和巴德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明白“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方式,我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及深刻含义的句子,通过读书、体会、理解,理解了再读书再感悟,这样的教学方法将读书与体会糅合在一起,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以文中的对话描写为切入点,结合我校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三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第一遍:通过抓重点词语、师生对读、教师示范、分角色朗读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文中对父母语言描写的句子,学生的朗读水平渐渐提高。
  第二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读出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意。抓住重点词语“不吝赞扬、精心呵护、直言不讳、严格要求”等,通过朗读想象、透过人物语言看内心、紧扣人物情感变化来理解词语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意。这样再读父母的话,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遍: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巴德,在面对父母时最想对他们说一句什么话?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的爱,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将这样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朗读。再读父母的话,此时一定声情并茂,读出了情,也就读出了神。
  《在急流中》是一篇写凡人小事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普通的景,写普通的人,将自己的深深感动融于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自然真实的感受,还启迪我们: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们也应像年轻母亲一样勇敢沉着。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
  1.重视了朗读训练:如在学生谈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时,我马上提示:文中还有几处也出现了“红色的包裹”的描述,让生找出来,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男女分别读、齐读……),让学生很好地领会了母爱。
  2.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在体会年轻母亲对孩子的爱时,学生读到“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她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江上赶路。”时,我马上提问:“母亲为什么要背着自己的孩子赶路呢?也许……也许……”,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句子说完整。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表述,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课后反思。
  《把耳朵叫醒》教学注意了让学生“真正做到把耳朵叫醒”,如采用激励的办法:在学生认真倾听的时候,要适时地表扬,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可真灵!”“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啦!”“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多一些这样的语言,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同时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积极引导,提要求要分类:在让部分孩子发言的时候,对其他的孩子也要提出要求,不要让他们把耳朵闲着,如“仔细听,他说的怎样?有没有和你不一样的?”“听完之后,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的?”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后,才会有所启发或收获,产生自己的想法,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或者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觉得与己无关,忙着做其他的事情等等。
  总之,在教授本组课文时,最注意的是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抓住人物个性、学习人物精神。
 
上一篇:我的中国心     下一篇:《烂漫的点地梅》教材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