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之四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