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犬黑子》的教学特色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4.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标划相关内容,给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对话的机会。学生自主读书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体现的是生与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全班辩论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针对核心问题展开争辩,又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当然,其间也有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5.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没有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引导学生直接充分的与文本对话,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领他们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经历情感活动,勇敢的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在多元解读教材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和体验感受,使学生切实的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教学,关于黑子到底是不是一条优秀的军犬的讨论,其实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被大家认可的答案的。对这个问题的争辩,学生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只要是言之有“理”(即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言之有“据”(即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段落说明自己的观点)就是可以的;哪怕是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也是可以理解,或者说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作为教师,教学中无意统一学生的认识,只是在学生争辩的适当时候,“煽风点火”、帮助“弱者”,以激化矛盾,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辩论时,教师不发表任何倾向性的观点,以免误导学生。本课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多元解读教材”在最好范本,教师在教学中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6.结合文本特点,适当进行延伸拓展。
  本课教学,在学生就“黑子是不是一条优秀的军犬”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后,教师安排了作为拓展延伸的说话训练。要求是,请学生从五个说话训练提示中,自主选择说话的对象,进行说话训练。说话提示分别是:(1)你想对黑子说些什么?(2) 你想对训导员说些什么?(3) 如果你是黑子,想对训导员说些什么?(4)如果你是训导员,想对黑子说些什么?(5)你还想对自己或大家说些什么……这个说话训练,意在给学生一个进一步充分表达自己观点见解、体验感受的机会。此时的说话与上一个环节的辩论不同:辩论环节,学生围绕的是一个问题;而说话训练,学生可以针对的倾诉对象却有五个,由于对象不同,角度自然也不同。此时学生其实已不在是旁观者,而在不知不觉中与文本、与黑子融为了一体,表达的感受,既是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此处的延伸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跳出了文本,从更高、更多、更广的角度思考军犬黑子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迪、引发我们的深思,完全符合文本特点。

  7.敢于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本课教学,教师敢于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例1,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例2,学生在自主读书思考核心问题时,教师要求学生: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依据,将相关段落标划下来,批注感受;例3,说话训练时,提得要求是:说话要有条理,做到有理有据,即先说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课文说具体的理由;这样有效的规范了学生的说话,使学生不仅知道说什么,还知道了怎么说,而后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很好的体现了训练的明确目的;例4,学生写作时,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地书写姿势,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想好了再写,写完后认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看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规范,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这样的要求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8.努力体现“抓重点一课一得,抓特点一课一法”的教学原则。
  “抓重点一课一得,抓特点一课一法”,是我校多年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小学语文进行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好像一级一级的台阶,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迈进,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每个单元提出的双主题学习目标(即统编和义务教材上设计的重点训练项目),可以视为一个台阶,而每篇课文的重点要求又是保证学生迈上这个台阶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谓“抓重点”是指每课的教学都要抓住年段重点、单元重点、教材重点,务必将重点的达到和落实,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就本课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是人文性教育的落实。具体就是,通过引导读书思辨使他们明白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懂得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尽管最终没有标准的答案,然而学生在思辨过程中确有所得确是事实。所谓“抓特点”,是指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年级特点,学生和教师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因材(教材)施教、以学(学生)定教、顺学(学情)而导,设计出符合特点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本课,教师根据教材年级、学生和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了以下教学设计:读词语想画面填补文章空白,猜问题释疑惑激发学习兴趣、辩问题巧引导力求多元解读、谈感受表真情自然延伸拓展、练习作记感受课堂动手实践。具体的教学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以上教学设计符合“特点”。

  9.读写结合,课堂练笔。
  已故语文教育专家丁培忠先生认为:“语文课学生总该动动笔的,或抄写字词,或进行适时的小练笔。”本课根据教材特点,在学生进行完说话训练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刚才说出来的或者是想说而未说出来的感受、想法,用笔记写下来。想出来、说出来与写下来,其实是有区别的,因为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进而变成文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谁也无法替代谁。

  10.选择学习方式

  三、本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猜问环节要使劲调足学生的胃口。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猜问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学情(即学生初读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思维敏捷,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猜问进行自然巧妙恰当的处理。首先是准确的评价,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解答或存疑。不管问题简单还是比较有深度,教师都要及时将其引导到自己要抛出的问题上来。在一次次的猜问、评价、释疑、调胃口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此时教师一板一眼、掷地有声的提出问题:黑子是不是一条优秀的军犬?学生自然会眼前一亮,教学达到第一个高潮。

  2.学生的自主读书思考一定要充分。
  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充分的读书、标划、思考,才可能真正的走进课文、读懂课文;只有真正的走进课文、读懂课文,才可能正确、准确、多元的理解和解读教材;只有正确的解读了教材,才可能对文本有独特的体验、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的辩论才会精彩。此处,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思考问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认真读书、思考,从课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段落。

  3.组织好同桌或小组内部的交流和讨论。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交流:观点相同的达成共识,观点不同的展开争辩,深化认识。

  4.学生全班展开辩论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这是本课成败的关键,真正的高潮。在进行这个环节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学生针对“黑子是或不是一条优秀的军犬”,可能会提出哪些观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哪个观点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辩论,辩论到了什么火候就可以了,教师也要清楚明白。

  (2)教师一定要把握准确辩论的焦点。就本课而言,正反双方辩论的焦点可以预设有以下几个:其一,黑子是否聪明的争辩(正方可能认为:黑子极其聪明;反方会说:黑子尽管极其聪明,可是它最终没有经受住训导员的考验,没有摸清训导员的意图,导致最后判断的失误);其二,黑子对训导员极其忠诚(对训导员又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它相信训导员当然要超过了相信自己),说明其优秀还是不优秀;其三,黑子极其自尊(一次测试就不再信赖它的训导员,甚至不再信赖所有的人,不得不退役),说明其优秀还是不优秀;其四,黑子是否自信和坚持的争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的把握住以上的几个辩论焦点,引导学生逐一展开交锋,在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中,将其一一化解。

  (3)教师在学生辩论中,要及时引导、小结、过渡、归纳、整理、深化、升华。教师的主导在这个环节体现在:想方设法激化双方矛盾,使他们能针对有效的焦点展开辩论,必要的时候,支持一下处于下风头的一方,使辩论能逐步走向深入。当然,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隔窗看雀》教学反思之一     下一篇:隔窗看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