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教育家的情怀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
  《孔子游春》选自曹尧德、宋均平、杨佐仁三人合著《孔子传》第十四章《泗水观澜泰山抒怀》。
  课文主要记述了论水和言志。孔子论水的出处见于《荀子侑坐篇》,记述了子贡和孔子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言志出自《论语公冶长篇》。虽然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并非同一天发生,但这样的编排完全符合孔子的教育方式,集中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孔子游春》所表现的内容是孔子四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一个缩影。
  《论语述而篇》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当学生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教师对他进行启发,解开关键点,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课文中,孔子“遇水必观”,但在此之前,他从没有主动对弟子们论水以喻君子之德。当“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在子贡请求老师把遇水必观的道理讲给弟子们听的时候,孔子才开始“意味深长地说”。正因为弟子们处在了这样一个“愤悱”的状态,所以“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发出“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这样的感叹。
  《论语阳货篇》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有一次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内心深处,孔子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孔子心目中,“天地有大教而不言”,所以,他要在春天泗水正涨春潮时,带弟子们到泗水河边,在大自然中,上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二
  春天的泗水河边,自然的景色是怡人的,“阳光普照着大地,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自然的心胸是坦荡而无私的,她“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但是,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这是为什么呢?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他也许想到了自己三十岁时第一次在泰山观水的情景。“山顶一巨石,中间一凹坑,坑内积满了雨水,清澈见底。他坐在石上休息,目睹坑内清水,颇有感触。此水秉承大自然的圣灵,不杂一点尘滓,与江河浊流,断然不同。可惜不似大海那样浩瀚,经受不住暴日的蒸晒,不久就要干涸,不复存在。水,只有并入江河湖海之中,才有巨大的力量,永恒的生命!”(《孔子传》第六章《学无常师苦恼抉择》)从那次观水起,他就下定决心,辞官筑坛,设教讲学。这么多年来,他的弟子已成百上千,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作为老师,他也许时常在想:我要教给弟子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仅仅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吗?那只是“君子之器”,还不是君子之道!《易经》上说,只有做到“大道之行”,才能“天下为公”,那才是自己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君子之道、君子之德又是什么呢?每次“遇水必观”,他都在想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他终于从观水中悟出来了。但是,怎样把君子之德传给自己的学生呢?他们能领悟吗?“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做一个真君子何其难也!有多少弟子能真正做一个像水一样的君子呢?
  今天他“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有意要“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但这些问题,孔子心里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泗水河畔,景色虽美,他却无心欣赏;阳光普照,春意正浓,他却独坐沉思。他的心情像泗水一样波澜起伏,很不平静。
  三
  弟子们终于注意到孔子“沉思”的神情,“围拢过来”,产生了疑惑,并要求给他们讲一讲“遇水必观”的道理。
  于是,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如此深奥的道理,是孔子多年“遇水必观”的结晶,也是他要教给弟子的最重要的东西,弟子们领悟了吗?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老师弹琴,弟子唱歌,孔子的心情好起来了。他从弟子们围在身边,或坐或蹲的融洽氛围中,感受到了这一次对话的效果。“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老师意味深长的话语也融进了弟子们的心里;泗水河畔,浓浓的师生情谊中,融入了更多的东西——弟子们对老师更深的理解与尊敬。在此之前他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不明白老师在如此明媚春光中为何凝神沉思。听了老师论水的一番宏论,他们似乎豁然开朗,明白了夫子遇水必观的道理,理解了老师泗水游春的良苦用心。对于他们来说,这其中的道理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体会。
  四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并没有和弟子们一起采花、捕蝶、垂钓、戏水。此番带弟子们来泗水河畔赏春景,观春水,其中的道理业已讲明,其论水的良苦用心弟子们也已领会,以夫子的真性情,为什么还不能和弟子们一起徜徉于这无边的春光之中悠哉游哉呢?他还有什么更深的考虑吗?子路和颜回注意到了孔子的不寻常,安静地坐在夫子身旁,陪伴着老师。
  在众多弟子中,孔子和颜回、子路的感情最为深厚。子路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弟子。他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除学六艺外,子路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他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子路一生追随孔子,一直到在卫国做官,死于卫国内乱。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人前背后多次夸奖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鲁衰公曾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怒了,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
  现在,其他弟子“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陪伴着孔子,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弟子,一个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如果弟子中有人听了这番借水喻君子之德的道理而能真正做一个君子的话,那首先应该是他们俩啊!于是孔子问:“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这不是有情义吗?“性子急,老师话音未落就开了腔”,这不是很坦率吗?这些不正是真君子所应具备的吗?
  颜回“愿无伐善,无施劳”,而且他还把这个志向融进了自己琴声里了。作为一个真君子,要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是作为真君子的“功”。做到“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而又不为自己表功,这才是真君子的大德啊!从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说出的志向里可以看出,他完全领悟了老师论水所蕴含的深奥的道理。他是个真君子!
  孔子来的时候心情“很不平静,就像泗水波澜起伏”,现在听了弟子的志向,特别是听了颜回表达志向的琴声,他“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从颜回和子路的志向里孔子看出他们完全领悟了这次游春、论水的用意,也看出他们确实能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更让他激动的是,他从颜回表达志向的琴声里找到了知音的感觉。颜回的志向和夫子的志向“何其相似乃尔”:
  “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孔子盼望的这一天,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和谐社会啊!这不正是他所要追求的理想世界吗?借论水来教育弟子做真君子,最终的目的不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理想世界吗?真君子之德行也,天下为公。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生万物,它什么也没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里为自己表功了吗?没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但是它从不为自己表功。)孔子更是一个像水、像大自然一样的真君子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学问与为人,仰望之,越觉其高;钻研之,越觉其深。)(《论语子罕篇》):
  夫子如朝阳,似明月,光辉灿烂,施布德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