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教学实录之一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孙犁先生的一片散文。(教师板书课题)注意这个字“片”的笔顺。谁能读一读课题。生读。
    师:强调“片”字的读音
    师:为了让大家了解历史,让我们来看一组相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师解说:……终于我们迎来了新生。
    师:这组照片反映的就是抗日战争的真实情景。孙犁先生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故事呢?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用读的方式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哭丧着脸)。
    师:从你们读书的情况看出,你们预习得非常好。谁来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比较长)
    师:简略一点,好吗?谁在做什么?
    生:文章写了一位青年妇女给自己的丈夫写信。
    师:对。各小组中对文章有哪些问题呢?请小组把问题交给我。
    教师收集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
    师:有几个小组谈到了:崇高的心意是怎样?这三个小组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
    有一个组提到了良民证,它代表了什么,人民为什么如此恨它,要焚烧它?
    另一个组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是相似的。
    有一个组提到为什么要给他们寄这样一张相片?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信封信纸用起来是如此不方便,而又非用不可?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非要用这张相片?
    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思考,这是一封怎样的信?那么这封信的信封信纸有什么特别?不用这种纸行不行?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生:读第一段。。
    师:还有哪里?
    生:第二段也有。生读。
    师:第一段中的抗属是什么?
    生:抗日战士的家属。
    师:哪一句具体写了信封信纸?
    生: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为什么非用这个写不可?
    生:是因为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对,只有用这样的信封信纸才能表达她的心意。除了这信封信纸,还带来了一张相片。这是一张怎样的相片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3-5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提示:有些同学还加了自己的标记。)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导。
    师:来,你来说。
    生:我说的是第一句:这是她的照片,可是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
    师:同学们,验讫是什么意思?讫是什么意思?
    生:终了。
    师:那验讫呢?
    生:检验结束了。
    师:谁检验结束了?
    生:敌人检验结束了。
    师:戳记是什么意思?
    生:印章。
    师:这段怎么来介绍这张相片的,谁来读一读?
    生: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
    师:读得真好,还有那段也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生:第六自然段也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师:你来读一读。
    生: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境!
    生: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是啊,所有的人都哭丧着脸,这张照片是怎样照出来的呀?
    生: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我问问你,不照行不行?生:不行。
    师:再来读一读这一段。生:再读。
    师:想象着拿枪逼着照相的情景,自己再读一读。生读。
    师:用枪逼着的照片拿来干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请坐。良民证是什么,你了解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良民证是一种进出的证件,像身份证。
    师:不是身份证。
    生:良好居民的证明。
    师:谁来发?
    生:日本人。
    师:日本人会怎么来定义“良民”:不会反抗的人就是良民。来,我们看看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良民证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姿势有特别的地方。什么姿势呢?
    生:投降的姿势。
    师:难怪,老百姓把这些良民证都焚烧了。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知道良民证了吗?知道这是一张怎样的相片?
    而且是几千几万的一张,有同学说了,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张照片寄给自己的丈夫呢?要表达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划一划。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这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郑重地说,是怎样地说?生读。
    师:除了这一段,还有哪一段表达了妇女的心意。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现在她又抬高声音说——你来。
    生(大声地):“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照片了吗?她的心意是什么?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好,请坐。相片是千千万万种的一张,她退回身去,抬高声音说——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为什么会用相片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呢?
    生1:用相片激励前方的战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以相片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2:相片激励了大家的士气。
    生3:这张照片还代表了一个艰难的时代。
    师:相片代表了崇高的心意,是怎样的一种心意?同学想一想,青年妇女是在积极地鼓励丈夫,前方的战士在积极地打仗,保护着人民的生命。所以,我觉得……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激动地):请大家再读一次。生再读。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
    读了本文,我们只知道青年妇女要我代写书信,可是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本文并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希望大家针对课文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将信代写出来
    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