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1》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区分形近字,通过观察找到规律。
   2、能写出指定词语的近义词。
   3、积累带数字、自然现象、动物的成语。
   4、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6、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带数字、自然现象、动物的成语。
   2、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习作: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区分形近字,通过观察找到规律。
   2、能写出指定词语的近义词。
   3、积累带数字、自然现象、动物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积累带数字、自然现象、动物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分别组成词语。
   1、自己读一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个别说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是一个字加偏旁组成的形近字
    第二组是两个字有一部分相同,而偏旁不同的形近字。
    第三组是左右结构的形近字,而且右边相同,左边部首不同。
   3、独立组词
   4、订正组词
   5、拓展:按照你的发现自己写出三组形近字。
   6、展示交流。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1、读词,理解意思。
   2、自己写近义词。
   3、交流订正。
   4、课外补充欣赏: 宽阔
  三、读下面的成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不完整的填写完整,自己在写出两个,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1、自己读成语,发现规律。
   2、个别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3、分组读三组成语。
   4、把不完整的填写完整,交流。
   5、按照规律自己在写出两个,(能多写得要多写)交流展示。
   6、读读这些成语,背一背。
   7、按规律自己默写成语,同桌检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我们已经学过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理由,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我们学过哪些修辞方法?个别说
   2、每种修辞举一个熟悉的例句
   3、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理由。
   4、再读句子,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5、自己在写出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1、默读短文,画出不认识、读音不准确的字词,借助字典自学完成;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拂过 涌上来 缝隙 仿佛 乐池 塑像
     补充词语: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訇然 挟来 凝神谛听
   3、小声读文,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把它们写在横线上;
   4、读下面的句子,找出文中与之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语的使用;
    1)自读句子,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2)自己试填;
    3)集体汇报,甄别哪些词语最准确、最生动,说出自己的理由;
   5、默读文章,画出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各有的特点。
    1)自读,标注;
    2)汇报交流;
    3)填写在横线上,注意答题的格式。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与讲评
  【题目】变化
   近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自己的家庭、熟悉的校园、周围的居住环境、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围绕"变化..",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事物,善于捕捉变化;能围绕"变化",选择典型的材料;能自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辅导过程】
   记得在五年级时,我们曾讲过写好"变化"的前提和关键是要留心观察及深入思考。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身边的变化,是最应写好的,但是有些同学却不太注意观察,所以觉得没的可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写自己家庭的变化为例来说说。

  一、建议一:细致地想一想从那一个角度写?
    让学生举例说,然后师生一起归纳;
    如:1、家庭收入的变化
      2、家庭饮食消费的变化
      3、家庭成员衣着消费的变化
      4、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
      5、家庭交通、通讯的变化
      6、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的变化
    出示范例,拓展思路:
    一位同学是从他家居住条件的变化角度来写的。他把搬家的过程拍成了照片,再将照片按顺序编号摆放,配上说明,还真像一幅连环画呢!
    照片说明是这样写的:
    1)我家原来住在北京西城区王府仓胡同,一直就是四十三年,这就是我家住的小院。
    2)这间低矮、潮湿的南房;集卧室、厨房、餐厅、客厅于一体,而且还三代同堂。这里记录了我们全家酸、甜、苦、辣的生活,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下雨。
    3)后来爸爸单位分了一套三居室,全家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个小院。这是我们全家在老宅子里的合影。这些历史性的画面太珍贵了。
    4)住进大房子了。瞧,这是2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装饰得多么雅致。
    5)这是看上去能产生食欲的明亮的小客厅。
    6)这是我的小天地,可自由了!就连我家的猫咪都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
  二、建议二: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家庭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文章的立意。同学们大多会选择越变越好的事例写。那么就要思考:从
    庭的逐步变化中反应的是什么。要把小家的变化与国家、社会的和谐、进步联系起来,要看到人民生活水平、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的优越,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建议三:灵活地想一想怎样获得鲜活的材料?
    多个渠道、多种方式搜集有关信息很重要。如: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习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询问家长、亲友等,可以翻阅家庭老照片、借阅资料、查看书籍,上网查找等,亲身体验得越充分,写出来的文章越细致、越感人。
    同理,如果你打算些校园的变化,周围居住环境或是人们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变化,不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和观察:一)、观察、写作的角度;二)、变化的根本原因;三)、获取材料的途径和方法。
    写出"变化",就结构而言,要能够详略得当地描述变化前后的不同情况;就内容而言,需要写出怎么变化的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就文章的重点而言,自然要突出的是怎样的变化。
  四、自己组织材料,尝试书写作文
  五、根据学生所写作文,进行具体评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