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谈课设计之二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d.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作者就是在脚踩松针,手摸古木,眼看林海,觉得景色太美,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动听的情况下感情亲切舒服的。
  (2)第二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呢?
  继续抓第2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联系上下文,通过回答“思考练习”3题的(2)小题(“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合一体?”)来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与第2次“亲切舒服”有联系的上下句,学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方才领悟到了老舍先生的审美情趣,“大兴安岭不仅具有外在的自然美,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美——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美得不空洞,所以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作者就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景色美丽,联想到林海物产丰富,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良材,作出了贡献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3)第3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学生将前两次的学法迁移过来,采用抓第3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联系上下文,通过回答“思考练习”3题的(3)小题(“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来看,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来理解。
  学生通过查安典,读句子,思联系,议问题,说答案的途径充分展开了认识过程,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情感(作者到了林场,看到了林场工人在愉快的劳动:伐木取材,使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造林护苗,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科学研究,使森林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作者由人在山中劳动联想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育林,人安居乐业;岭养人,国繁荣兴旺,因此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就是在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由兴安之名联想到兴国安邦之义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带着喜爱赞美之情,用轻松的语调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运用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第一次是从景色美丽的角度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次是从国家建设的高度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第三次是从兴国安邦的意义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很快地举手了:因为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进一步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紧扣第2题第三问,总结情感表达。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又有了从第一个课例《一夜的工作》中学到的表达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之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了:作者表达的方法与第一个课例相同,也是带着感情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自己的所思所想中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情。个过,表达的方式不是通过叙事抒情而是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三)回归整体,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在学习情感表达之后,我让学生写写熟悉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进一步落实读写训练重点的目的,并布置学生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和第5题,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3和4。为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1,我又放了一段《大兴安岭》的录像,并用这样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的‘大兴安岭’,是老师从今年10月1日的《新闻联播》中录下来的,不知大家听到国家禁止砍伐森林”的报道有何感想?许多学生在感想中谈到大兴安岭的景色那么迷人,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绿色资源。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全文:“是呀,只要人人都这样。将来的林海一定会比现在更美!”
  附:板书设计:
             
  这种设计,抓住了“亲切舒服个字三次出现,在书写安”四排上略有斜度,并用三个箭头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不仅强调了课文的中心,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三次出现“亲切舒服”,是作者感情一次比一次升华的结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岭与人的关系:岭养人,人育林,是人使大兴安岭万古长青,大兴安岭永远为人类造福,使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也就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
 
上一篇:巧修辞绘美景     下一篇: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