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二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学两首古诗。打开书,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生:生读课文
  师:多音字“间”读四声,看看你们读准了吗?
  生读。
  师:你知道意思吗?
  生解释
  师:你是在课文中哪里找到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种好方法,再读课文。
  师: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
  生:作者的船停在瓜洲。
  师: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坐家中还是出门在外?把出门在外称作“游子”。
  师:《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他们写诗的情景吗?
  生: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里的情景。
  师:两首诗中两位诗人情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师:先读《泊船瓜洲》看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王安石写诗的心情。
  生自学
  师: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生:解释大意。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想回家的情感
  师:从哪儿体会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哪个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生:“何时”
  师:诗人的家在哪?
  生:钟山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诗人在哪里?
  生:瓜洲。
  师:这就是一水间。
  出示图
  师:诗人的家在哪里?这么想回家,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呀?
  (出示资料)
  教师配乐读。
  师:王安石任当朝宰相,他的心情怎样?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反映他激动地心情。 
  生:绿,有生机
  师:体会到喜悦的心情,仿佛使你看到了什么?
  生: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读出来
  (生读)
  师:还不够美,还不够绿
  再读
  师:推行变法,可能有两种结果,假如失败了会怎样? 
  生:失落沮丧
  师:能把失落沮丧读出来吗?
  生读
  师:更失落更沮丧
  生读
  师读
  师:失败了是这样的,变法成功了,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比高兴更强烈的是什么?
  生:激动
  师:读出激动来。
  (生读)
  师:你就是王安石,你的变法成功了,你怎样
  师:一位老人,不管变法是否成功,他最想干什么?
  生:回家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想要回家呀
  生读
  师:当诗人衣锦还乡时,可以这样读
  (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渴望回家呀,我们可以这样读。
  生读
  师:把自己想象成王安石,吟诵《泊船瓜洲》
  (生站起来读)
  出示画面,音乐
  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生:思乡之情。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了这种情感
  生:明月
  生:江南郁郁葱葱的景色
  师:触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思乡
  师:我们是怎么来学习这首古诗的?
  (学生回顾学法)
  教师出示:读通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品析字词,体会情感;领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游子吟》
  (学生自学)
  师:把读懂的给你的同桌说一下。
  学生互相说
  师:分享,从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孩子怎么也报答不了母亲的爱。
  师:从哪些诗句中了解的?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回答
  师:还有吗?
  师:同学们用心、认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生:诗人是怎么颂扬母亲的?
  板书:身上衣
  师:看一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数一数针眼,古时候没有缝纫机的,要一针一线,母亲怎样一针一线的缝制。
  生看自己的衣服。
  师:儿子就要出门了,从“临行密密缝”你体会到什么
  生:关心自己的儿子,
  师:密密缝
  生:对儿子的保养。
  生:希望儿子快点回来,所以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些
  师:为了缝衣服,母亲要
  师: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母亲劳动的样子。
  师:白天母亲要忙碌,夜晚母亲仍然要赶制衣服,这也是密密缝。是否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为你做的一切,
  生:发烧了,我妈妈在家里到处找药,还用凉毛巾降温,最后到外面买药。
  师:多么慈爱的母亲!
  生:有一次冷了,妈妈把身上的衣服都给我。
  师:诗人也像你们一样,百感交集,化作千古名句——
  生读
  师:能理解这两行诗吗?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以用上叠词。
  (学生写)
  学生汇报
  师:通过朗读读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多么伟大呀,在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母亲安慰我;我考了第一的时候,母亲在为我祝贺。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化作万人传诵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疼你们,爱你们的母亲,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对天下的母亲说……
  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示诗句:
  读
  后人为诗人建了祠堂,有一副对联——
  师:这首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注意到了,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
  生齐读
  师:这两首流传千古,因为感情真挚,才有永恒的魅力,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