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书展”的模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文秋 摄

    2004年暑假,15岁的朱震宇走进第一届上海书展,“我如同进了金山的探险者,恨不得在此安营扎寨,把所有的书都看上一遍”,从那年开始,上海书展成为他每年夏天的一个节日。今年,上海书展也已经15岁了,这是一个和读者一同成长起来的书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说:“在大多数上海人眼里,上海书展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展,更像是一种情感认定。”

    早秋8月的上海,大朵大朵的云彩聚集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上海展览中心上空,聚得足够多了,就下一阵雨。8月16日傍晚,台风“温比亚”带来一场持续到第二天的大雨,当晚,走进灯火通明的展馆,记者依旧看到人头攒动,看到流连于各展位前、驻足在不同活动场地的一群群读者。待出了展览中心3号门走到延安中路上,还看到人们撑着伞排队买夜场票,队伍蜿蜒出售票厅好远。

    像追明星演唱会一样追书展,风雨无阻、乐此不疲,这也许就是王焰社长说的情感认定。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的话说则是,上海书展有一种迷人的气质,那是读者创造的真正的书香。

书展,就是书海

    去年书展的最后一位读者是上海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化学教师王慧慧,今年书展第一天她就带女儿来了。熟门熟路地进入主展厅后,她们直奔主宾省贵州展区,书架上《苗族银饰》《贵州蜡染》《贵州古傩》《鼓楼·风雨桥》《石板房》《吊脚楼》等民族民间系列丛书,以及现场演示的手工造纸、蜡染制作、书签、银器、鸟笼旋转书架等展品吸引了母女俩和众多读者的目光。

    从2008年开始,上海书展提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概念,引导出版社自觉地以8月为节点出版重点新书,拿到上海书展首发。今年书展精选500多家出版单位的15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名人、名作、名牌图书占比高,真正诠释了“书展,就是书海”的比喻。

    拥有70年社史的北京出版集团已是第五年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设展位了。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为呼应本届书展特设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精品图书展”,这次集中展示了包括《中国道路的历史与走向》《社会主义500年编年史》《中关村创业史话》等展现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主题图书,还带来了助力冬奥、书写奥林匹克精神的《顾拜旦传》、“冰雪鉴”系列。

    钟情俄罗斯文学的读者有福了,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收录当今俄罗斯文坛最有影响力作家长篇小说的“俄罗斯当代长篇小说丛书”推出4种。其中,佩列文的《“百事”一代》由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翻译,以准作家塔塔尔斯基在苏联解体前后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喝着百事可乐长大的一代苏联人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

    《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长城史话》《中国文化六讲》等新品在书展现场甫一亮相即受到“大家小书”读者的欢迎。

    华东师大出版社占据了上海高校社展区的显要位置,在自己的“主场”参展更显踌躇满志。在展场忙碌的营销中心主任朱文秋告诉记者,华东师大社经过长期投入,学术出版结出硕果。在这次书展上推出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12卷);在39卷中文版《杜威全集》基础上,选编出版了6卷本《杜威选集》。书展上还展出了一批大型影印文献丛书,如“西方博物学大系”第一批《北美四足动物志》《希腊植物志》《塞耳彭自然史》等12种。朱文秋介绍说,这套书系拟收西方有价值的博物学著作超过100种,西方博物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大致备于此编。现在市面上不少以博物为主题的图书,都是图谱,靠彩色印刷的鸟兽花木的形象美吸引读者,这固然不错,但这只是博物学的表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得了解动植物物种的种种特点以及生态,这样,就绕不开文字说明,而“西方博物学大系”所收的各书,都有原汁原味的文字叙述,每一种都是一个知识系统,可以跟当代的动物学、植物学互参。从这一点来说,这套影印版的博物学文献,是有很大的学术参考价值的。

    在少儿展区,记者见到接力出版社阅读事业部王钢,他介绍说,此次接力社以四大突破亮相上海书展:主题出版,在表现形式上有新突破,如《资本论(少儿彩绘版)》,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巧妙地转化为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内容;原创图画书在创作手法上有新突破,如彭懿的摄影图画书《驯鹿人的孩子》用12寸照片的超大尺寸,原生态地记录了最后的驯鹿人部落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表达出驯鹿人部落对生命的敬仰,对爱的呼唤,被誉为彭懿的“巅峰之作”;原创儿童文学方面则表现为培育方式的新突破;科普益智类图书教育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突破。

由“书”衍生的阅读之趣

    当时还在读初中的朱震宇记得,2005年在台风“麦莎”来袭的狂风暴雨中,他在书展买到了作家余华签售的新书《兄弟》,“让我兴奋了一整个暑假”。

    在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看来,“对于读者而言,在书展买书的意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意义在于与名人邂逅、集中听讲座、得到心仪的作家签名等从‘书’衍生出来的阅读之趣。”的确如此,各种讲座、论坛和买书,成为上海书展对于普通读者的双重吸引力。

    儿童文学作家周锐被誉为幽默大师,曹文轩称,“他大概是最适合写儿童文学的了”。此次他携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周锐幽默系列》在上海书展童书嘉年华与读者见面。见面会现场,有爷爷带着孙子来的,也有大中学生自己来的。高中生小李小时候看过周锐的《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在书展上看到这个活动的预告就来了。

    周锐的童话大多以当代社会的中国孩子为主角。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是有尾巴的青蛙,尾巴就是天真和好奇心。所以,他喜欢和孩子交朋友,喜欢把刚刚写好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就像给孩子品尝刚出炉的烧饼”。小读者则认为,周锐的书以丰富的想象力让人脑洞大开,打破人们对既定世界的传统认识,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别出心裁重构世界,特别有趣。

    8月16日中午,上海展览中心第三会议室,听众越聚越多,这里正在举办文明互动——“法律文明史”新书分享会。商务印书馆与读者分享的“法律文明史”之《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宗教法》是两本专业书籍,没想到来听的读者这么多。一位中年读者说:“《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涉及一个永恒的文明话题,中国法治文明的推进是这个议题中的现实问题,探讨这一主题意义深远,前瞻性很强。”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介绍,“法律文明史”丛书2009年立项至今已历时九年,陆续出版了近十个品种。回首该项目的出版过程,撰稿团队人数之众,组织范围之广,审稿、编辑难度之大,都是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宗教法》涉及基督教法、伊斯兰法、佛教法,在中文著述中,本书是第一次将上述三大宗教法纳入一个话语体系下论述,有着著述方式上的创新,特别是解释了宗教法在法律文明起源上的意义。同时,触及了世界主要宗教法律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在与世俗法的对比过程中,凸显了人类法律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听众中有很多来自华东政法、复旦、上海财经等在沪高校的师生,他们对这两本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当天下午,在东一馆活动区,正在进行的是作家任晓雯《阳台上》的新书分享会,读者早早挤满了听众席,翻起刚买到的这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台上,评论家李伟长和作家任晓雯围绕“如何理解一个短篇小说”为读者解读小说中小人物的故事。

    短篇小说《阳台上》写于8年前。那段时间各地发生了很多拆迁的事件,于是任晓雯便萌生了以“拆迁”为由头创作小说的想法。“当我们开始讲述一个事件,会有很多种进入的方式,我认为在小说中嘲讽或者控诉,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态度。”任晓雯说。这本《阳台上》,很多故事跟上海相关,也跟这个时代相关,跟年轻人相关。李伟长评论说:“任晓雯做着的,是一个小说家该做的事情。一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她就尽己所能把它按照本身的样子呈现出来。如果是苦难,她就书写苦难本身;如果是胜利,她就对准胜利本身;如果是欢乐,她就呈现欢乐本身。作为小说家,任晓雯一直坚守着这一职业道德。”

    8月18日傍晚,被誉为“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的日本著名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携新书《写给想哭的你》(现代出版社)在上海钟书阁与读者交流。“自己的身体也是借来的。因为是借来的,所以还望君珍惜。”这位有着丰富阅历与人生成就的中年大叔,悄悄地坐在读者中间,亲切地道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生活小哲学,帮大家重新找回获得幸福和温暖的力量。他轻轻地与读者道别:“晚安,今日份的烦恼。我们是不是忘记了要珍视自己呢?”

好的书展有真理的味道

    “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柳亚子或梅兰芳走过的楼梯,隔着大玻璃窗看着马路对面复兴公园的梧桐。我想象着那些在展览中心带着孩子排完队、签完书的读者,转个场就能到这里歇歇脚,安安静静地听听作者用各种语言述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在“思南文学之家”开张前去探班时曾有这样的想象,今天,她的想象成了现实。

    上海书展不仅仅局限于上海展览中心,今年上海书展利用16个区的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空间,扩展书展分会场体系,数量由去年的40家增加至100家,包括实体书店78家、区级图书馆16家、农家书屋6家。在思南书局、作家书店、建投书局同时举办的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迎来中外作家与读者的文学重逢。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由此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认真办书展的城市文化精神。上海书展这座知识岛屿向所有人敞开,争取到了全民阅读的最大公约数。

    在谈到“理想书展”的扩张与延伸时,黄昱宁勾画出一个理想书展最完美的样子:细致、妥帖、接地气、有情怀。

    见证了上海书展15年发展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说:“如果说好的旅行会有爱情的味道,那么好的书展,一定会有真理的味道。”

    在华东师范大学展位的留言墙上,3000多张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倾吐着读者的心声:“上海书展的气氛特别吸引人,我明年还要来”“我喜欢书”“开学前一定写完作业”“上海书展,书香溢沪”……书展结束了,这些留言被精心收藏了起来。朱文秋说:“我们也许会一直保留着,到上海书展20年的时候贡献给组委会。”

上一篇:描述中国 阅读世界     下一篇:最新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