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铸才通识育人 “全才”之思行“全人”之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财学生排演越剧全本大戏《追鱼》 浙财学生赴法国开展文化交流 推广中国书法

    2019年3月至5月,浙江财经大学的人文通识课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开启了学校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写作计划——“现代文学名家传”项目,吸引了来自全校各专业235名学生,产生了24个剧本。课程教师吴智斌看着堆积如山的剧本作业,忍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次剧本写作计划涉及鲁迅、郭沫若、徐志摩、钱钟书、杨绛、张爱玲、金岳霖等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传记,学生们对作业的投入程度以及对这些作家的理解深度让我惊讶。”按照写作计划,优秀剧本将成为学生演出的剧本库,最终打造成话剧节目。剧本《徐志摩·三段情》的主创人、2016级会计专业精益班的大三学生郭维霞一想到自己的作品将有可能成为校话剧社的保留节目就兴奋不已:“虽然这个剧本还需要改进,但让我像一个真正的文学编剧那样去创作,这种感觉真是太有意思啦!”

    多年来,浙江财经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通识教育目标和理念上始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持续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三三”育人路径实践,如今,由阅读、欣赏、沟通、表演等人文通识教育所铸就的别样情怀,已成为财大学子不可或缺的大学体验。

    【机制】共识·制度·管理    

    齐抓共管 建立通专融合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在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稳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亲自主讲通识教育课程,多次强调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培养有魂、有魄的人才。学校各个层面齐抓共管,凝聚共识,狠抓制度建设与管理落实。

    为总结通识教育探索经验,提升通识教育认知,学校举办通识教育高峰论坛。论坛上,校长兼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钟晓敏教授指出,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之道定位于“全才”型人才的培养,特别强调通过人文通识教育来完善、柔和与滋养学校的专业教育,使培养的学生达到知识结构上的博雅与通达、能力结构上的融通与理智、道德结构上的和谐与完善。

    学校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亲自兼任主任,通识教育中心与教务部门互相协作,制定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建设标准,组织通识学术沙龙及通识类学科竞赛,组织编写核心通识教材等。随着“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省、校级教改课题立项,以及《大学生人文通识能力建构的顶层设计——基于浙江财经大学人文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等研究成果的完成,学校确立了通识、专业、创新创业三者合力共育通专结合人才的教育理念,并逐渐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三制”人文通识育人路径。

    “三三制”是确立人文通识教育的“三大方向”,即以“文字、文学、文化”为层级,架构人文通识教育体系的基石;建设“三类课程”,即通识核心课、一般通识课、通识周边课,构建立体化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三个环节”,即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会服务,拓宽以“文”化人的路径以实现通识教育路径,最终达成“一个话筒”(口头)、“一支笔”(笔头)、“一席书”(案头)的“三个一”能力目标。这一育人路径的成果形态,是以“读、写、说”三种核心能力为旨归,重视以文化人,最终达成专业铸才、通识育人的人文通识教育目标。

    【支撑】学科·师资·平台

    保障有力 打造通识育人的坚厚基石

    优秀教育理念的达成,得益于高水平师资队伍与高水准育人平台的建立。随着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及5个中文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培养平台的建立,以“学科、师资、平台”三位一体的人文通识教育支撑体系形成,打造贯彻人文通识教育的强大队伍。如今围绕着人文通识教育的目标,学校打造了中国语言文学一流省级学科(B类)平台,构建了一支专家引领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站在人文通识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型教师队伍,有书法专家、美术学科带头人、语言文字专家、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分别拥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戏曲、教育教学研究等多门学科背景的骨干力量,主持国家级别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相关专著、教材30余部,在国家教育部门、中国文联、省教育部门、省高教协会等主办的活动中获得奖项10余项,并在省、校级等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佳绩。

    人文通识课程教师团队早已经跨越学院、跨越专业成为各专业学子的黏合剂,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教研教学经验反哺于通识教育,并致力于探索培养“全人”的通识教育路径。从课程内容到形式都追求适应通识需要的创新,增强通识课程的能力含金量,很多人文通识课程的课堂甚至延伸到了教室外……

    “我们的书法课很有意思,收获很大!”2018级大数据专业傅喆同学说,“黄老师课后还带我们去临安的‘书法村’上田村做调研,还给村里编制发展规划、提供产业咨询。”现在,上田村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的样板。担任书法课程教师的,正是学校党委副书记黄建新教授。

    自1992年起,黄建新先后开设了“实用书法”“书法理论与技巧”等一系列人文通识课程。除了常规上课,书法通识课还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应用等课题结合,师生一起为近10个“浙江书法村”、省内外多个书画小镇提供规划、咨询服务,此外,成立中国书法产业研究院、举办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学校人文通识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呈现。

    【措施】课程·品牌·实践

    多举并措 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四个板块。其中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板块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内容涉及法律、经济、宗教等方面知识,有中国文化内容,也有英美文化赏析和中外文化对比等。

    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何华珍说,这个立体化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了校通识核心课程2门,一般通识课程22门,通识周边课程50余门。除了精心设计课程、严格学业管理外,学校扩建人文通识类线上课程、探索暑期海外高校合作研学项目,同时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拓展学生的视野,锤炼学生的格局,夯实学生的读、写、讲等通识核心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学校人文通识“六大”品牌:通识大讲堂、“学涯湖”文化沙龙、“学涯杯”书法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思韵》专刊、传统文化推广月等。学生先后260余次获全国、省书法大赛奖项,获省大学生口语竞赛、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汉语创意写作大赛等奖项,114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入选国际展。

    为将人文通识教育融通于专业教育之中,采取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成为人文通识课堂的新常态。刚刚过去的毕业季,2019届财务管理专业林淑颖、赵梦霞同学和财税专业陈银芸同学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她们的“戏友”学弟学妹,收集她们扮演过的各种角色剧照,剪辑成一个个精美视频,集合成了一份独特的惜别篇章。2019年5月,这些学生跨越年级和专业,合力完成全本越剧文武大戏《追鱼》的演出,博得满堂惊叹和掌声。

    课程、品牌、实践三者合力的教学模式,使学校的人文通识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为落实“三个一”能力目标而精心打造的人文通识核心课程“沟通与写作”“中外文学经典研读”,严格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两门核心通识课程除了重视经典文本阅读,更强调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培养,每名学生都必须完成“沟通场景”“演讲实践”“无人领导小组面试”等实践活动。

    学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提出的针对学生“笔头、口头、案头”三方面的能力目标,被融汇在各门通识课程的活动中,过去专注于会计、金融、财税、经济等与人文学科泾渭分明专业学习的学生们,正在进行自己跃跃欲试的创作、参加自己兴致盎然的沙龙,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知识视野不一样了,“发现了一个非专业化的立体自我”“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整体性的人文认知”“第一次发现了汉字原来如此之美”……学生们在各种人文通识课程评价系统里留下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成效】能力·项目·奖项

    教学相长 培育德才兼备的博雅人才

    作为理念的通识教育是抽象的,作为实践的通识教育则是具体的。学生刘星宝、季珍瑶分别牵头申报的“基于数据挖掘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书法村’的评价体系构建”“二十一世纪浙江省高校戏曲社团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了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创新创业孵化类项目立项;学生刘星宝的论文《衢州市“浙江书法村”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入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浙西书法研讨会;6月,获得“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一等奖的2018级中美市营学子季彦彤,坦言在选修的“沟通与写作”人文通识核心课程课堂上获得的演讲、写作与表达等能力助益了自己的获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