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优质到集群优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国家教育部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大背景下,成都市从2009年起,启动实施名校集团发展战略。2009年以来,武侯区将名校集团发展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十年磨一剑”,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武侯区现已建成名校教育集团12个,涵盖学校50所,涵盖基础教育各学段,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年的耕耘,武侯教育从个体优质走向集群优质,开创了名校集团发展的“武侯模式”。

    名实合一,集团学校实现“同形”发展

    名校集团,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但如何真正让老百姓感到优质学校办到了家门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加入集团的学校冠以龙头校的名称,这只是“名义”上的集团化,而武侯区教育部门在名校集团建设之初,就提出要做到“名实合一”,名校集团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名义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与效果上得以体现。

    2009年4月21日,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成立,这也标志着武侯区集团化的探索正式开启新的里程碑。从最初“名校+新校”的模式,到发展为教育集团,从1981年的“乐园中育人”,到现在的“愉快教育”“乐学乐教 悦人悦己”,龙小的文化构建一直延续学校历史脉络,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并对集团发展起到了文化滋养的重要作用。通过“以文化为灵魂,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的集团运行机制,龙小集团成员学校在文化、制度等方面与龙头学校拥有相似的文化“底色”。

    川大附中具有深厚而独特的“研究基因”文化,催生学校形成“培养—研究型”现代学校办学特色。作为川大附中教育集团成员校,新津华润高中在集团研究文化浸润下,坚守“科研促质量”的教育理念,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工程、“课改强师”工程,连年获得“成都市办学成绩显著”奖,实现了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优教优育承诺。川大附中西区学校在“两自一包”改革体制下,积极深度进行校本教研,以科研促质量,使得办学质量取得了快速发展。“科研”已经成为川大附中集团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论是龙小教育集团的文化“底色”还是川大附中教育集团的研究底蕴,武侯集团发展都在“名实合一”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各学校实现了同形发展。同时,武侯区在名校集团建设中,推动集团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完善“上层建筑”;构建契合学校发展的集团建设方式,推动集团学校发展自主;武侯构建审批准入机制及合理退出机制,促进了区内集团规范有序、自主特色发展。

    资源共享,集团学校实现“同构”建设

    当人们定义一所优质学校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师资的配置。好的教师,是行走的学校品牌。武侯区的名校集团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是资源共享,尤其是师资共享。要求各名校集团常态化交流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集团学校的“同构”建设。

    10年来,武侯区的名校集团在推动学校“同构”建设上,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为例,一方面集团开展“共建共尊”制度机制建设,推动集团内部运行、治理结构同向发展、同步运行,形成“一体、两翼、一辅、一领、一联”的现代化发展集群新格局。另一方面,坚持强化集团内部治理的各项制度,推动集团龙头学校引领下的成员学校规范发展、健康发展。坚持实施名师优师资源“内流”工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在集团内的学校间实施互相派驻干部教师的新机制,让集团学校“同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川大附小教育集团建立了教师动态管理制度。畅通集团内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通道,积极推进干部教师队伍常态流动。各集团的省特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以“传帮带”形式,在集团内师徒结对,促进互动发展。此外,还搭建起师生发展集团通道,让集团化管理的优势和成效覆盖到每一名师生。同时,为促进成员学校协调发展,龙小教育集团采取“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建立了干部、教师双向流动机制。2018年,以“刚性流动”向成员学校输送干部教师17人,以短期交流、培训、挂职等“柔性流动”交流干部、教师1095人次。

    成都市第十幼儿园是四川省省级示范园,2017年,十幼教育集团成立,在“呵护童心 点燃童趣 放飞童真”的办园理念指导下,集团秉承“开放包容、协作共赢”的团队精神,以管理联营、研训联体、课程联创、资源联通“四联”管理中心为路径,着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团队,实现集团办园理念同践行、园务管理同规范、规章制度同完善、保教质量同提升的管理“四同”,为培养“勤动手 善动脑 喜锻炼 乐分享”的幼儿而不懈奋斗。

    在集团建设中,武侯区在同形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方式,实现了集团内部成员学校和龙头学校“同构”,为集团成员学校的质量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而不同,集团学校实现“同质”提升

    当集团学校在“同形”“同构”的节奏下发展时,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在名校集团建设之初,武侯区教育部门的目标是希望在实现质量的同步提升和发展基础上,学校能够和而不同、彰显特色。而事实证明,武侯区名校集团的探索收获了比计划中更好的成绩。

    2009年,棕北中学教育集团被市教育部门批准为首批初中名校教育集团,集团实施“整体教育质量提升”战略,在要求集团各学校办学理念统一的同时,鼓励和促进各成员学校的特色营造工作。同时,棕北中学教育集团在课程资源、德育活动、校园环境三方面发展校区文化,努力推动“一校一品”。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建成消防安全体验科技馆,棕北中学天府分校也获评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为外双楠片区、新津提供了新的优质教育供给。

    成都西川中学始建于2000年,是一所以寄宿制为主的民办普通完全中学。为满足更多市民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2016年12月,武侯区决定在武侯新城片区建设西川中学新校区,创办了西川实验学校。在两校优质教育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秉承“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差异发展”的理念,强调链头学校输出品牌、输出理念、输出管理、输出干部和教师、输出资源,争创优质教育的“金牌链”。通过构建精神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课改共同体,链接起优质教育的基础、灵魂和实质。

    而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成员学校龙江路小学分校,原本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武侯祠大街小学。自1999年开始纳入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捆绑发展”后,快速发展成为以国际化为特色的优质学校。龙江路小学分校走过了从普通学校到名校分校,再到形成自身品牌的发展历程,现已退出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成长为区域内新的名校。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发展,推动武侯名校集团建设形成一个良性闭环,孕育出了名校集团“孵化—培育—成熟—退出—再孵化”的武侯发展模式。

    “武侯模式”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武侯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名校集团发展,成立名校教育集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全面统筹名校集团建设。近3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00余万元,用于品牌建设、教师培训、学生发展等工作。按照名校集团考核要求,每年对名校集团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有力地保障了名校集团建设发展。2018年,武侯区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优教武侯”的建设,到2020年,全区建成名校集团16个,全面形成“以点带面,优质集群”的高位均衡格局。由此,我们看到,10年探索后,武侯区名校集团的宏伟蓝图正在展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