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驱动学校高品质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樱花大道 生态博物馆

    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时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那么,如何创设校园文化?如何搭建适从学生发展规律、符合学生成才生态的“芝兰之室”呢?近年来,成都市大弯中学以培植尊重规律、主动适应、创新发展为核心内涵的“适佳文化”为载体,潜心打造生态教育校园文化新模式,注重校园课程建设,不断驱动学校教书育人事业全方位高品质发展,效果显著。

    更新观念、培根固土,“适佳文化”对标至高至佳

    6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激荡着走在前列的胸襟气魄,赋予了创新求变的不竭动能,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大弯中学厚植“适佳文化”沃土,赓续“至高至佳、立善立美”的高位追求,探“生态教育”之路,寻教书育人之本,为学校高品质发展集聚力量,为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稳扎根基。

    如何实现校训中“至高至佳”的办学目标?首先学校构建了一种“符合个人成长规律,适应教育发展需求,因材施教、适时而学;符合社会科学规律,适应时代发展,事以适时为兴”的“适”环境和生态。循着这个思路,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大弯中学逐步形成了以尊重规律、主动适应、创新发展为基本思想、以更高更好为根本目标的“适佳文化”。“适天则达,适地则生,适人则和”是大弯中学“适佳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破思想之茧,谋创新之策。有了“适佳文化”这片沃土的滋润和孕育,“生态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学校遵循“严格管理,科学管理”的办学传统和“走创新之路,育和谐之才”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特色,精心打造“生态德育、生态课堂、生态课程、生态校园”的“生态教育”校园文化体系。学校“生态教育”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在管理思想上,注重科学、强调规范;在课堂教学上,提倡“课堂效益高,课后负担轻;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色”。在日常行为上,强调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强调和谐、尊重规律。

    文化浸润、育智育情,生态教育引领立善立美

    生态教育的核心是把学校教育视为一个由各种教育因子组成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各教育因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每一个因子都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并依赖于其他因子动态地呈现出共生与竞争、平衡与发展的状态。

    大弯中学正是把教师、学生、课堂、课程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要素看作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子,视其为一个有机整体,让这些因子动态、和谐地相互作用,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各得其所。这就是大弯中学以“适”求“佳”的思想,也是“适佳文化”的生动体现。

    生态德育,德才兼备。大弯中学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目标分层推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品质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强化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情感,落实生态行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学校内、班级内力求形成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生态化,为学生创设多种层面和多种类型的交流学习和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既能学会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学生们在广泛的交往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大弯中学实施生态德育的基本原则》,分年级建立了《生态教育的基本目标》,确定《生态德育的基本实施策略》,构建起大弯特色生态德育工作体系,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实现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态课堂,以人为本。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把课堂教学生态化作为构建生态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尊重差异,追求个性,保护其自主性”为出发点,注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

    学校积极探讨对话式教学模式,探索把研究性学习策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校把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加强了指导力量,壮大了研究队伍,扩大了实践范围。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会,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胆创新。学校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作用。

    学校构建起了以“三个对话”为主线、以“四环节四生成”为基本点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课型结构,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教学环节之间具有“整体关联性”,各教育生态因子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学校生态化校园文化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着眼于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和生活性,使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生态课程,求适至佳。学校课程内容更加强调形式多样、价值多维、平衡整合。在课程内容安排时,充分评估各类知识的作用,保持多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建立平衡的课程结构,以谋求学生的协调发展。

    学校本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部分地方课程,利用校外的有利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师的专业特长,不断地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目前,学校共开设了语文、数学等16门必修课和科创、陶艺、天象观测等50多门校本选修课,编写校本教材《天空的奥秘》《武术》《健康游戏》《快乐成长》《英美文学赏析》《陶艺》《游戏·健康·强志》等15套校本教材及6套必修教材校本研修丛书。其中,科创、陶艺、天象观测课程受到社会和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被成都市授予市级示范科普基地。

    生态校园,循道赋能。学校塑造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校园。学校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有目的地塑造成教育学生的“老师”。雕塑、名人塑像,充分显示了“处处育人”的风格。警句格言、中国文化选粹等,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审美活动中提升情感。走廊上琳琅满目的学生获奖书画作品,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处处都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学校围墙还绘上了体育健儿的风采,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弯中学竭力赋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并努力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从而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开设了大家讲坛,建立了生态大讲堂和生态博物馆,实现物质与文化的融合。

    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教师爱生乐教、严谨治学,职工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好学上进、刻苦拼搏。大弯中学呈现出了一幅生态教学乐园的优美画卷。

    枝繁叶茂、花果飘香,立德树人打造高质品牌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伴随着大弯中学生态教育校园文化模式创新范式的不断深化和演变,学校教学成果显著。高考综合评估名列成都市前茅。2018年,学校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学校”“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基地学校”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在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省级奖达150多人次,有6项发明专利。科技制作连续6年包揽全省个人和团体一等奖。学校女篮、女足位居全省前三名,2011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进入全国前八强。

    多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国家级别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成都市领航高中培育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荣誉称号。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大弯中学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源自于生态教育校园文化创新体系内在结构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坚持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多维度、全方位的深度互动与融合。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发展“适佳文化”,使大弯中学在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和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势如破竹。大弯中学永远不会停止追求卓越的脚步,学校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奋勇前进。(赵泽高 张致诚 司克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