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是教学质量提升“第一工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朗艺团获得深圳市读书月现场朗读比赛五连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了教师和学生。”广东省深圳小学校长王海林自豪地介绍道,该校两名指导教师把社团活动课程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办教育

    日前,第三季首场“山长讲坛”暨粤港澳校长论坛在广州中学召开。山长讲坛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发起,致力于打造中国教育智慧分享的传播平台。在这场讲坛上,与会校长和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与担当”主题,就如何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等内容展开“华山论剑”。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不同的社会,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广州市海珠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良华举例说,在贫困社会,人类只需接受体育和劳动、法治教育,就可谋生。新时代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倒逼教师要做到政治强、德行好,掌握德智体美劳情“六艺教育”。

    “何为高素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德为先,修身为本。高素质教师的第一标准就是良好师德师风。”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强调,教师要常“照镜子”、勤“扫灰尘”,使信念更坚定、追求更高尚、情趣更健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老师知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明确了内心的价值标准,才能继续朝着正确方向奋力前行。”在广州中学执行校长彭建平推动下,该校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列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第一工程”。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职业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彭建平到浙江一所学校访问访学时,该校校长向他诉苦:“我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继续努力向上的动力。”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校长欧阳琪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学校生态,能让教师保持可持续的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最好的学校生态就是让教师站在学校的中央。”她通过倾听、分享、自组织三大行动,把发展权还给教师,最大程度释放教师潜能。

    “从管控到赋能,让学校教师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创新培训模式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持续赋能。”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泽芳发现,教师团队中有25%是海归,传统培训已经难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她鼓励郑泽龙等88名教师围绕感兴趣的项目、技术等自行组建项目组,自己开展培训,实现自我“造血”,跨界成长。

    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中国电信广州黄埔区分公司总经理李剑对此很赞同。他从教训和经验中总结道,培训要“内外结合”,不把至关重要的培训全部外包出去。他强调,要建立内部专职培训队伍,因为内部人最懂“被培训对象”的短板、提升路径,能精准设置培训内容和形式。该公司80%的培训是在内部完成。李剑还建议,拥抱5G等新技术,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代替原来完全线下的培训,让被培训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

    如何善用新技术,让教师专业成长如虎添翼呢?王创强调,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教育唯有“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才能真正克服“顽瘴痼疾”,“回归本来”。校长更要用新的思维、模式、路径和机制,破解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瓶颈与难点。

    华南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善用改革杠杆,推动教师积极拥抱新技术。陈泽芳积极推行项目制管理,让教师根据兴趣特长,组建教学改革新技术“攻关小组”。目前,该校已组建了信息化教学、IE启发潜能等项目组,成员相互协作,新技术与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校发展是不可逆的,校长应有慢行的思维。”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校长韩延辉建议,校长在推进智慧教育、创新教育等新模式时,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条件不成熟的要慢下来,条件成熟的也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在反思中总结领悟,勇敢而不鲁莽,热情而不冲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