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扬波铸品质 名家浸润育英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灵魂。”历经时间洗涤、淬炼过的优秀名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深入挖掘名家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名家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醴陵市渌江中学以名家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通过名家文化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在名家文化建设中成为特色文化品牌学校。

    湖南株洲醴陵市是中国陶瓷历史名城、花炮之都、全国百强县市,醴陵市政府部门在打造“富强、美丽、文明、幸福”四个醴陵同时,不忘打造教育名片,醴陵市教育部门领导特别重视学校内涵发展。醴陵渌江中学作为本地区的窗口学校,在这种重视教育的土壤上,不忘初心,深耕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渌江中学源于百年前的醴陵渌江书院。清末,改渌江书院为渌江中学。几经变迭,几历沧桑。新中国成立后,续办渌江中学。1987年10月,渌江中学与解放塘中学合并,取名为醴陵市第十三中学;2005年,醴陵市政府部门为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将醴陵市第十三中学与来龙门中学进行合并,迁新址于醴陵市城东凤坡里,恢复渌江中学校名。

    学校占地面积16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余亩。学校现有7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78人,教职工23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5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22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醴陵市师德标兵、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61人。

    根植深厚文化底蕴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老校,渌江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亦培养了一大批历史名人。辛亥革命元勋刘揆一、新中国上将宋时轮等先后在此学习或活动,著名革命家李立三同志、左权将军曾就读于渌江中学。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先辈的爱国精神,渌江中学以宣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作为办学宗旨。2014年学校被授牌为“李立三红军学校”;2016年9月,学校开设了红色讲堂,当年承办了醴陵市李立三红军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2018年建设了“立三文化园”,制作了“李立三简介及革命史、醴陵革命史和革命人物、红军精神、国家领导人题词”等内容的文化墙;在2019年下学期规划建设一个红色文化展厅,编写好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学校每年都组织师生祭扫革命先烈,参观李立三、左权等革命先辈故居,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弘扬爱国精神。2016年9月22日,渌江中学承办了醴陵市李立三红军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开设了红色讲堂,全校师生重温长征故事,传承红军精神,担当红色教育重任。2016年11月学校代表株洲市红色教育集团参加在四川广安举行的首届“红星杯”校园足球邀请赛,足球小将们发扬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顽强拼搏的红军精神,团结进取,勇夺亚军。学校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传承红色文化的平台。

    循名家成长之道 启人生异彩之门

    湖南人杰地灵,古今名家辈出。在古代,涌现出了欧阳询、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书法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在近现代,涌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李立三、任弼时、粟裕等革命家、军事家,还有教育家徐特立、成仿吾,作家田汉、丁玲,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周扬,画家齐白石,历史学家翦伯赞,经济学家黄松龄等。

    为传承湖南名家思想、智慧、做人品质,激励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办学品位提升,2018年下学期,新任校长易志伟率领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在“红色文化”宣扬传承的基础上,力推名家文化建设。力求通过主题文化的引领,增强师生精神感召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助力教学质量更上台阶。

    什么是名家文化?易志伟校长介绍说,名家文化是指以名家的思想为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正确的名家成长的精神和理念,形成激励师生成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通过名家文化建设,使师生员工对名家文化产生认同,并发扬名家精神,形成名家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共同信仰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各种表意符号——课程、活动、环境等。

    名家精神是名家文化的动力,渌江中学在研究、弘扬名家文化的基础上,基于名家文化的内涵特征,凝练出属于渌江中学的名家文化办学理念体系。

    核心价值:循名家成长之道,启人生异彩之门。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成员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又是学校成员办学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更是学校必须拥有的终极信念。 

    循名家成长之道。它是指学校办学要遵循名家成长的规律、道路、方法、规则,师生员工在传承进取中所遵循的为人、做事、求知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做人之道。基于名家文化的要素,师生成长之道可以概括为:文明有礼、善于合作、勤奋求知、承担责任、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六个要素。 

    启人生异彩之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不同的,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自省智能。教师只有发现学生优势智能的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在差异中发展学生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在初中三年的教育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开启人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大门,为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异彩绽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校来说,要尊重教师的个性特长,发展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生命也能在学校中异彩绽放。用名家成长的精神引领师生,学习名家成长的优秀品质,塑造师生综合素质。

    校训:自强不息,追求更好。自强是指一个人自觉努力地奋发图强,是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努力的行为。是自发自动、自我勉励、自力图强的一种个性特征。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是在自尊、自爱、自信、自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甘落后、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历代名家的成长经历都是追求更好的历程:通过自强,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自发自动求知、做事和承担责任,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这样就会在一个个循环中不断学习,挑战,进步,再学习,再挑战,再进步。不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校风: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立志是指立下志愿,树立志向。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人生要明确发展的志向,围绕着志向去努力,才能有所作为。立志是人生发展的风向标,只有明确自己的志向,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一生努力奋斗,才能有所成就。

    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的三件大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朽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做人首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行;其次,要学会做事,承担责任,为社会做贡献;再其次,要修炼自己的言行,学会做文章,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其言行还能指导着这个世界,这是名家的特点。立德、立功、立言即做人、做事、做文章。“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更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 

    立志、立德、立功、立言,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志向、做人、做事、做学问。

    教风:求真合作,责任创新。求真是指在探究自然、社会和教育规律所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师,无论是做人、做学问,还是教书育人,都要做到求真求是。无论是学校团队,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不断地认识教育本质,把握教育规律,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一种方式。合作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开启智慧的人生。

    责任对教师有两个含义。一是在职业道德上,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作个人分内应做好的事,在各项工作中努力做到尽职尽责;二是当没有做好自己工作时,要承担不利后果,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于教师来说,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教师的责任心就是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关爱社会等。教师的责任是必须使每个学生都进步,教师有了责任心,教育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

    创新是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方法、元素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表现为:不墨守成规,勇于教学改革,勇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教学方式等。创新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创新是名家的品质,也是教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品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