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气 融入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们抱着刚刚亲手摘下的大南瓜,兴高采烈地开展起“运南瓜比赛”。 “接住啦,别让葡萄掉下来!”在校外实践基地的葡萄架下,彭一桓(左)和李承俊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葡萄。 在一堂“秋分时节诗意浓”语文课上,师生带来各种新鲜水果,在赏析赞美秋天诗文的同时,一起分享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小萝卜,大用途。”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制作的节气手抄报,讲解寒露节气的特点,以及萝卜的品种、生长过程和营养价值等知识。 秋分当天秋高气爽,五年级学生来到校外实践基地,刨花生、挖地瓜,感知节气的含义,体验收获的快乐。 在学校袖珍小菜园里,四年级(1)班的“自留地”种上了萝卜。这是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间苗”的操作技巧。 “我可比狗熊棒多啦,我掰的玉米都在怀里呢!”学生刘金泉掰玉米很有技巧,一会儿就收获了一筐金灿灿的玉米棒。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当地流传的端午民谣被一双巧手烙在从学校葫芦园采摘的葫芦上。这是学校葫芦社团学生在制作“葫芦烙画节气篇”课堂作品。

    “救命啊!小虫子,好害怕!”日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马琳,手捧一把蜷曲起来貌似小小西瓜的西瓜虫,让身边的同学一起观察,可不少同学一看到西瓜虫四处乱爬心里就害怕,禁不住叫喊起来。

    这有趣的一幕发生在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的“跟着节气去劳动”校外农场实践课上。马琳告诉大家,自己从小就喜欢捉蜗牛、西瓜虫等,熟知它们的生活习性,其实根本就不用害怕。

    当天,学生们在校外合作农场刨花生、挖地瓜、挖芋头、掰玉米、摘苹果、摘葡萄……小半天下来,忙得不亦乐乎,个个笑逐颜开。“通过秋收劳动实践,我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和辛苦,更懂得了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姜语涵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与此同时,在校内小菜园除草、收菜的学生们,则收获了一筐筐绿油油的香菜、油菜、茼蒿等蔬菜。中午放学时分,他们抓紧时间把上午收获的劳动成果,摆到校门口开展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聂拉木镇中心小学的小伙伴们。

    在四年级的手工制作实践课上,四年级(2)班的学生围绕“百‘花’齐放——花生变变变”主题,学习制作花生糕、花生酱三明治、花生汤圆、花生糖,开展“花生串一串,花生画一画”活动,并将他们制作的糕点等送给敬老院的老人。

    以上这一切都是该校“跟着节气走”特色课程的具体内容。

    作物什么时间收割?鸟儿什么时候欢唱?节气如何变换?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走进田间地头,对此也就无从知晓。在“读写讲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2106年开始,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推出内涵丰富、形式灵活的校本课程——“跟着节气走”。课程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大篇章,根据二十四节气排列,通过“看看自然”“聊聊生活”“讲讲故事”“读读诗词”“趣味活动”等内容,学习相关知识、探究自然规律。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们还可以进一步感知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探索与智慧结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五年级的“走进秋分”课程中,葡萄、花生、苹果、桃子成为学生诗词竞赛、谚语学习的载体和对象;在课堂上,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学习制作葫芦烙画,评选“丰收DIY”实践小明星;有的班级还组织学生来到当地非遗传承坊,体验在场院上用碌碡、连枷脱粒,亲自动手磨豆子、制作豆腐;收获金黄的大南瓜、学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织花边、制作胶东花饽饽的过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金色收获季节的独特魅力。

    “跟着节气融入生活,跟着节气探究体验,跟着节气学习成长。我们希望通过‘跟着节气走’,走进生活、唤醒学生,真正走出接地气的教育。”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姜曰美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