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时代之难题、人生之困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资料图片

    我国已故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曾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前一句蕴含着理论与方法之间是体用关系,离开理论(体)的方法(用)和离开方法的理论都是没有用的;后一句则认为理论外在于人自身,而德性则是内化于人心的东西,显然“化理论为德性”,本质上要求一个人要将基于外部的理论内化于自身并由人自身的行为来自证。而对美德伦理研究来说,走向德性的内外一致和自证过程之本质探究,则是抓住了“化理论为德性”之关键——将美德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于充满生机活力之青年人生实践。南京大学陈继红教授的新作《儒家美德与当代青年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针对当代人发展之需,努力化儒家美德为青年德性,很好地体现了“化理论为德性”之精髓。本书十章内容,每一章聚焦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德目,整体上又连贯一体、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儒家美德的基本概貌,总体上揭示了十种德目代表的儒家美德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精神,并针对青年需要提出实践要求。纵观本书,有三个特点足以显现其对“化理论为德性”之精髓的把握:

    第一,美德经典原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与青年实际相结合,以实现儒家美德伦理在新时代的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展开,儒家美德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蕴含着比较艰深复杂的问题。张岱年《试论新时代道德规范建设》、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牟钟鉴《道德改良论》、焦国成《中国传统美德》等对此都有过讨论。正如本书前言所交代,作者是在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儒家美德的思考和体认,以分析方法区分儒家美德的精华与糟粕,抽样式阐述儒家美德具有的丰富内涵,基于关怀视角阐析儒家美德对当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意义,从中提炼出儒家美德的十个方面,即仁爱、诚信、友善、义德、公忠、孝亲、智德、勇敢、节俭、爱物。这一体认基于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家庭、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五个方面的关系。讲美德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而且也要讲明“如何是”。本书采取微观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每一种具体德目对于大学生具体道德实践的特殊意义。这种深入细致的分析或许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当代价值”的确切内涵,也或许还可以对应用本土资源解决中国问题的呼声形成一种回应。书中提出的十个德目,对美德的总体概述、基本意蕴、实践要求等都有相对精准的概括,其中相当一些特质都具有内在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取决于青年人目前的接受和实现程度,而取决于在合适的条件下所有人都能够将其实现。这种阐述无疑既接地气,又在原义的基础上转化和发展出了新义。

    第二,青年人心理、精神需求与儒家美德的时代转向、当代价值相结合,客观呈现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美德一贯重视化理论为德性,注重如何做人,而做人则注重尊德性、道问学、立本末,其人生智慧切合或依循人生发展规律,要求人身体力行,落实于日用常行之内。在这个方面,本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青年兴,则国兴,立足于青年人成长和文化传承、创新,全方位地努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资源以资于当代人的发展,在当前无疑是一项急迫任务。本书对此做了积极且有益的探索,书中所选择的儒家美德在逻辑排序上依循“社会→国家→家庭→个人→自然”的思路,这样的逻辑排序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方向是相适应的。如此,优秀传统美德便可与现代社会青年人立身行事之道相结合,构成今天社会文化理解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依据美德现代化的基本观点,引申并提出了问题式研究法,即以十项美德为纲,从美德理论到实践要求,辅之以关键事例或案例,以阐述儒家在相关美德上的见解,解析这些美德同样有助于大学生以一种恰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处理面临的特殊人生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德性观。这一见解既洞见到青年人的心理、精神之需,又充分考虑到儒家美德的时代转向、当代价值,无疑是精到、客观、有说服力的。

    第三,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发展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难题,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教育责任感。面对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态势带来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难题,思考如何以美德的精神和力量滋养、培育年轻人的美善心灵,这是教育界和一切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问题。本书虽然属于理论研究,但却据实而论,这“实”就是时代之难题、青年发展之问题、社会发展中的人生之困境,作者对青年个人与社会、国家、家庭、自身、自然之间的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考虑如何在解决现代人生问题中体现儒家德性伦理的价值,以关注儒学教育与推广、探索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互动、阐发传统道德的普遍价值等,体现了作者在深厚学养基础上的现实关怀和教育责任感。本书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理论的学术化、通俗化和实践性相结合而进行恰当阐释的典范。作者多年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长期保持着对儒学美德现代化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实践。近年来,她更是意识到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不可分离。本书体现了她对儒家传统美德知行合一精粹的身体力行,同时也有助于澄清在这方面将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德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之弊病,疏通文化和伦理上的成见,回应了现代世界范围内多元化价值观环境里儒家美德研究面临的新挑战,同时起了很好的“正名”作用。本书作者长期投身教学一线,密切关注青年人发展问题,并进行理论探讨,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书中的不少论点对全面了解传统美德如何解决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道德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