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关于人与自然的深邃解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砂粒与星尘》(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符合儿童文学作家薛涛一贯的写作风格,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掷地有声的单纯,但这部作品又有些与众不同,其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要更加深邃。故事中的孤独老人砂爷、两个相似的砂粒、孤鹰虎子、公鹅公爵……这些自然万物在这个故事里上演了一幕可歌、可颂和可泣的传奇大剧。

    在书中,人与自然没有绝对的中心,也没有绝对的和谐,更没有绝对的胜者,双方总是在主客体的不断转换中丰富着彼此的内涵。薛涛没有过度凸显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贪婪,而是在乌粮这座渐渐被沙化围困的小村里,小心谨慎地探寻着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博弈关系,读来让人思索良多。乌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有些暧昧,人类没有穷凶极恶地对待自然,自然也没有肆无忌惮地报复人类,双方似乎只是在不断试探着撩拨对方的底线。比如为了阻止沙化,乡政府在沙地边缘种上了樟子松、砂爷在自家门口种上了桦树……人类似乎一直在依靠补给自然的方式来阻止自然的威胁,砂爷的“小屋左右两侧各伸出两排桦树栅栏,摆出跟风沙周旋到底的架势”,面对风沙的挑战,人类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而自然也在不断突破着人类的防线,可就在即将战胜人类时,沙子又总是会给乌粮仅剩的人类留下一线生机,这也许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奥秘,也是薛涛的智慧所在,他看透了人与自然本就一体的关系,人类战胜不了自然,而自然也毁灭不了人类,二者总在一种对立中寻求一条共生之路。

    作者的这种自然观让人欣赏,他既不宣扬“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也不对自然持卑微的谄媚态度,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又自然而然。砂爷之所以不离开乌粮,是因为根在这里,也因为这里还有一份亲情的等待,而大自然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执念,在乌粮陪伴砂爷一同等候,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呈现。

    在《砂粒与星尘》中,动物也是主角。薛涛充分尊重了动物的自然天性,但又在此基础上做了奇妙却又合理的想象。首先,作品中的动物没有逾越各自的物种属性,这是保证乌粮自然氛围单纯性和原生态的前提。其次,作家在尊重动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展开了其最具魅力的一面,即动物想象。在作品中,无论是以人的视角看动物,还是以动物的视角看人,抑或是动物间的互看,这些视角的相互堆叠让这部作品中的动物们多了一丝人性,薛涛便在这丝人性中展开了对动物心理的有效揣摩,让很多动物主人公形象变得愈发生动起来。就拿薛涛着墨较多的公爵来说,它本是一只普通的公鹅,可在虎子的无视和与左边狼的搏斗中被激发出了原始的野性和飞翔的斗志,公爵的心理演变之路被作家刻画得极为精准,虽然一遍遍的飞翔练习都失败了,但公爵依靠俯冲之力砸倒新狼王和最后乘着狂风飞上九天的壮举,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公鹅的这份不放弃、不抛弃的执着让人感动,而它的行为似乎也给了读者更深切的思考。薛涛的这番动物想象也许有些高于生活,但却让人类在与动物的对望凝视中去重新、全面认识自己,因为动物身上的某些闪光的动物性正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被逐渐泯灭或掩藏的本真人性,这些动物形象中无不隐藏着薛涛的这份哲学思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薛涛还有一层更深沉的思考和安排,那就是两个砂粒的隐喻。在书中,大自然仿佛就是一面镜子,两个砂粒在这面镜子中照见了真正的“自我”,他们的出走便是要在大自然的历练中将“自我”变得完满。从这一点上来看,《砂粒与星尘》是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儿童小说的意义架构,而是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去观照人的成长。

    其实,在这部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砂粒”是砂爷,他也在小时候出走又在三年后回归,也许像这样的“砂粒”有千千万,他们就像浩瀚星空中的星尘一样微不足道,“在沙地和草原上,砂粒就是一粒沙。沙地和草原是大海,砂粒是掉进大海的那根针。”可砂爷却靠一己之力对抗着大自然挥舞起的风沙,在乌粮这个有念想的地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砂粒的归期无从得知,但读者却从中看到了一位从小到老都顶天立地的辽北汉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复杂的、微妙的,薛涛在《砂粒与星尘》中给了人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