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执笔人:汤术峰 李曼)

    区域分布 呈现地域性集中特征

    根据新学说2019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民办国际学校、公办高中国际班或国际部项目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036所。而按照顶思教育更宽泛的统计口径,全国国际学校的总量已经超过1100所。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学校涉及多种不同的学校类型,如开设国际课程或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立和民办高中,以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中,这些学校分属不同的管理和统计类别,因而并没有社会意义上所理解的有关“国际学校”总量的官方统计。但一些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以开设国际课程、对接海外升学、双语教学以及国际化办学为标准,将以上这几类学校统称为国际学校并进行统计和追踪研究。

    我国国际学校的分布呈现地域性集中的突出特征。综合媒体信息,从大的区域来看,华东地区是国际学校最为集中的地区,国际学校总量已经超过400所。其次是华南和华北地区,各有200所左右的学校。从省级教育行政区来看,广东、上海、北京和江苏的国际学校最多,都超过90所,而广东的国际学校已经超过130所。

    从城市分布来看,大多数国际学校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个一线城市,并从一线城市逐步向“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递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湘四个主要的国际学校城市聚集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三年,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学校有较快发展,集中在成都、西安、武汉、昆明等城市。例如,2010年至今,四川全省新增国际学校39所,并集中在成都及周边地区。2018年,成都全市已有37所国际学校。昆明也是近年来国际学校发展的热点城市。2017年,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指出全市国际学校建设目标计划2020年达到6所,2025年达到9所,2030年达到12所,2035年达到15所。陕西目前全省18所国际学校中16所位于西安,其中12所是2010年以来新建校或引进了新的国际课程体系。海南也是近两三年在政策推动下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的省份。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国际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到2019年下半年已经新增9所国际学校,另有多所学校在建。

    在2019年,我国国际学校数量呈现继续稳步增长的趋势。顶思教育具体收集了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间我国内地新增的58所国际学校的项目信息,除了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外,其余53所均为民办国际化学校。这53所新建校中,有6所位于深圳,北京和合肥各有5所,上海、青岛、天津和南京各3所,佛山、海口、南昌、济南、西安各2所。

    未来几年,我国国际学校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根据顶思教育的调查,目前我国在建和筹建中的国际学校有119所,其中35%选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有20多所国际化学校正在筹建之中。而苏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汉、昆明等“新一线城市”也有总共超过30所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苏州、成都和南京,有5—6所学校在建。珠海、海口、合肥、嘉兴等二线城市也有3所以上国际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开始招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性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未来这些地区国际学校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而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将给我国中西部、西南部以及更广大的地区提供发展动能,推动更多城市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国际化教育在这些地区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执笔人:秦琳)

    合作平台 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2019年,由京津冀沪粤等地十余所中学和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在平台搭建方面进行积极尝试。该合作平台以“平等合作,互通互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宗旨,致力于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总结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经验,为提升我国高中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贡献。目前的成员机构包括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北京王府学校、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廊坊益田同文学校、河北省容城博奥学校、上海市民办位育中学、上海市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清华附中清澜山学校、北京师达中学、青苗教育集团以及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

    近年来,高中国际项目呈现了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高中国际项目的开展在满足社会渐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面向所有开设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国内普通公办中学和民办学校,包括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教育机构,同时也面向从事国际教育研究和课程发展的教育机构。以《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指针,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力求加强校际合作,促进标准建设,树立卓越样板,推动协同创新,进而提升中国高中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优质高中国际项目在增强学生选择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方面积累了可贵经验。合作平台或学校联盟通过交流总结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的经验,融合提升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作出贡献。

    其次,以互通互鉴为基础,创造新时代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新模式。历经了70余年的发展,新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已经得到世界认可。在总结学校个性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或联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学校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高中教育的交流、融合与互鉴;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新时代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高中教育样板。

    再其次,以扩大交流为依托,丰富并分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高中国际项目在快速发展中加强交流,既包括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国家和学校的交流,也包括国内学校间、各学校国际教育项目间的交流。平台或联盟的作用就如一个多边合作机构,其优势在于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有效资源,丰富交流内容,扩大交流范围,推动既有国际水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标准化建设。通过平台的广泛性,以扩大交流为依托,在国内交流中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在国外交流中做强自己,推动中国高中教育走向世界。

    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的建立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要求。高中国际项目通过建立交流与合作平台,可以加强校际协作,促进协同创新,发挥团体智慧与优势,在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复合型、国际化优秀人才过程中大有所为。

    (执笔人:金晓军 陈蓬)

    教育教学 关键要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我国国际学校的主要教育教学模式有小班化教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其中,小班化教学是国际学校必备的优势性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国际学校都会采用。

    小班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数小于30人为班额基础,从“教学中心论”转向“学习中心论”,强调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完整的生命体,教师为学而教,教服务于学;用“友善”课堂文化来达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营造人本、尊重的友善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环境设置、制度建设、行为塑造以及精神氛围营造都渗透着自由开放、赏识激励、自律自信、信任包容等要求;具有高效的教学流程,强调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强调个性化辅导和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终端评价,但更强调过程性评价,对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独立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环节按比例进行评价,规范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数字化设备终端,并利用该设备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样态,移动网络化教学媒体要素的加入让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课程和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在这个模式中,教学不再以教师为唯一中心,也不以教师的讲授为唯一方式。数字化终端拓展了学生的大脑认知,由此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再认知,完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再认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在国际学校中起步较晚,尚处于尝试阶段。其教学结构变化来源于两步:第一步,课堂外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微视频、在线试题,开展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困惑。第二步,课堂内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最后布置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外反复看视频,让学习时间利用最大化。

    以上这些国际高中教学模式的探究,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和课堂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在教育减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给出了新的思考和实践。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国际高中在我国起步较晚,历史积淀不深,对国际高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相对缺乏,所以很多创新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分散性的实验阶段,很难形成规模性和复制性效应,还存留许多阻碍或影响这些教学模式开展及整合的因素和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