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大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国际高中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培养更好的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国际高中教师的教科研激励措施,形成一系列的教科研制度,让教师清晰地感受到教科研所带来的自身成长和教学变化。

    其次,应该丰富既讲中国故事,又有国际理解的教学内容,提高基于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国际高中从中国文化走向多元文化,首要的是讲清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让国际理解出现偏差和误读。因而丰富和完善既讲中国故事,又有国际理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的自洽,有利于提高基于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

    再其次,应该自主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强化基于三种教学模式及其结合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当下,国际高中基于现实因素和未来发展,将更多地围绕未来学校,打造“云上”学校,提供远程互动教学、混合式学习、互动课堂等。因此,自主开发丰富多样、具有学校特色并针对自己学生的课程资源,就成为目前解决三种教学模式下指向性课程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执笔人:叶翠微)

    生涯教育 帮学生打牢中国根基

    2019年11月,中国生涯教育2019年学术研讨会和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生涯教育分论坛分别在深圳和北京两地举办,集中研讨了生涯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教育实践。

    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点燃孩子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总能给人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对于国际高中来说,将生涯教育从大学和职场中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早地引导三观、启迪心智。为什么教育、怎么教育教育什么,是生涯教育能否真实有效发生的关键。

    与升学规划的概念不同,生涯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究其根本在“唤醒”。在学生成长变化中,生涯教育最需要引导学生的是对身份本质的思考和追问,对价值观念以及必备品格的塑造与培养。目前,不少国际高中是外教为主、中教为辅的教育模式。外教虽然能够给中国学生带来“更正宗”的英语,助力世界视野的开拓,感受西方理念的不同,但他们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国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教育阶段是未成年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生涯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学模块问题,它更是对学生孕育理想、稳定三观、国人情怀的综合教育

    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所爱,更要唤醒他们“自我认知、探索成长”的理念与意识,让学生为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成为一种自觉。只有把生涯教育糅合在学业选择中,推进在平台活动的实践内,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打通自我认知和外部探索双渠道,层层破解、步步落实,方能实现知识讲授、兴趣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国际高中的生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重在构建其中国价值体系,不失中国根基,明晰“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国际高中的文科教育更应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三观上感悟、探讨与突破,培育民族自信。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涯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材施教,个性化定制培养。生涯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实践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与志向抱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极致,从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生涯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现有认知层面中感知未来方向,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视野宽阔,再逐步调整人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发挥潜能与天赋为起始点,以学生的全部生涯为重点,不设终点,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过上适合自己特点的生活。

    通过多维度、多方式、多平台,生涯教育探索发现学生多元智力特长,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助力学生生涯成长。生涯教育唤起学生的职业向往与人生理想,剔除标签,不急于定位。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让学生投入到真实广阔的平台,催生自我做主与自主选择意识,成为兼具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将生涯教育融入国际高中教育,目的是为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着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师生只有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才能使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真实有效发生,让学生收获幸福完整的精彩人生。

    (执笔人:王红军)

    师资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2019年有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就读国际课程的学生到2020年将达到45万余人。那么,与之匹配的师资整体状况如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去优化教师队伍,都是我国国际高中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总体而言,我国一线城市品牌中学高中国际部师资配备较好,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相关国际教育领域工作经验。从中外教师学历来看,主要以硕士毕业生为主,北京四中等校国际部,拥有多名海归博士执教。外教大多具备良好的教育资质,例如,上海中学国际部目前共有90余位有资质的国际文凭课程(IB)和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教师,其中多名教师兼任相关考试的考官。

    从师生比例看,国际高中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大体恰当,一般控制在1∶10左右,北京四中等学校的比例达到了1∶5。从课程安排看,大多数学校都能扬中外教师之所长,外教一般负责外语类、专业类、升学指导类、活动类课程,“海归”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类课程,本土教师主要教授我国国家课程和学校选修课程。

    此外,某些中学国际部的师资配备可谓“人高马大”。据了解,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全部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授权的具备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教学资质,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外籍专家承担教学任务。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外教、“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在教学上也各有其短板。外教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上与中国学生有差异,需要融合;“海归”教师在专业背景和语言上一般都比较突出,但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需要在课堂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才能走向成熟;本土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更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

    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高中国际部师资就没有一线城市那么齐整,一是外教准入门槛较低,没有合格资质证书的外教,只要是洋面孔就能上讲台。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尤其外教跳槽多。一些学校重“用”轻“养”,大多通过“挖角”的方式寻找自己满意的教师。三是本部另设校区的国际部,本部只派遣管理人员及少许本部教师,大部分中方教师属于外聘教师,其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我国国际高中师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不妨从以下路径进行改进,不断夯实国际学校师资队伍素质,助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第一,将国际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在部分高校开设国际学校教师培养课程,与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联手开展国际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第二,提高外教准入门槛,对其是否具有合格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把好外教“入口”关。实施严格的外教招聘程序,注重简历筛选、面试、试讲等环节。同时,适当增加给予那些具有良好资质的外教来华工作签证机会,拓宽外教招聘渠道。第三,成立区域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搭建中外教师交流平台,给予国际学校教师国内外研修培训机会。第四,加强我国国际高中教育价值引领,提高外教对我国国际高中办学理念、愿景和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第五,打造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破那种中外教师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营造合作性教师文化工作氛围,促进本土教师与外教双向学习与交流,组织开展中外教师课堂观摩与课例研讨活动。第六,加强中外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涵养他们的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全球胜任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第七,要不惜花重金招聘优秀教师。不断完善教师薪酬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让教师觉得有奔头、有归属感与成就感。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执笔人:罗朝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