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打造了学校“金名片”
劳动教育,应该是孩子全面成长整幅画卷中最基础的底色。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幸福生活的能力始自劳动。但如今,可以说劳动教育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
劳动教育焕发孩子的生命活力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未来“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方圆26亩的园地里,我们开始了新劳动教育的积极探索。
2018年起,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并思考环境育人,利用校园空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占地面积17000多平方米的“一分田”综合劳动实践基地。近两年,“一分田”里先后栽种了大豆、小麦、油菜、红薯等几十种常见农作物,侧重体现农村田园生活的自然与原生态。每块土地都落实了具体项目、班级、责任,挂设了知识性标牌。一、二年级每周上劳动实践课一节,三至六年级每周两节。在这里,孩子们通过零距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学习知识,体验劳动的快乐,并学会熟练管理班级农田:每早到校,先去瞅瞅菜苗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除草、浇水等日常工作自不待说;回到家,把一天在“一分田”里劳动的过程和感受都记在班级的“农场日记”里;收获季节,满园果实,手脑合一,笑声回荡。
我们在校园里种植果蔬的初衷,是开辟一块学农基地,给孩子们增加农业生产知识。但在逐渐的探索中发现,这个田园已成为一个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载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切口。
生活中处处富含劳动之美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等级的优良中差取决于学生的学科成绩,但在田园实践课程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观察、探究、动手和创造能力,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田园课程”散发着泥土芬芳,具有生命气息,富含着劳动的美。从翻土到播种再到除草、收获,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体验着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一只小甲虫、一块小石头、一片梧桐树叶、一颗土豆甚至一株蒲公英,在教师们眼里都是课程资源;在孩子们手里,它们成了一例例标本、一篇篇观察日记、一个个研究报告……种植社团的主讲老师,是孩子;昆虫社团的主讲老师,也是孩子。他们还有着一大批狂热的粉丝,一起发现、探究,共同实践,学习成为一种自内向外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大蒜为什么要补种?萝卜为什么要拔苗?不同种类的绿叶菜为什么口感各不相同?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孩子们才会有真实的学习和体验。因为他们在劳动中要面对大量的细节,在整个劳动过程中要进行设计、规划,劳动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助力孩子们养成系统和条理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做事风格,积累个人成长的养分。孩子们通过劳动实践明白:人生如田,如不打理,则废如荒园。在付出与给予的过程中,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中,孩子们懂得了责任担当,体悟到了感恩,更从劳动中汲取了智慧。
构建课程实施新样态的教育
劳动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技艺学习。新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以保障其有序推进。
结合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需求及我校实际,我们通过“有机融入、课程引领、课题牵动、实践体验”四个路径开展探究与实践,以“体验”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努力追求适合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
学科整合——综合性学习过程。新劳动教育在内容上不只局限于德育,还包括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仅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还让孩子们在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中认知、体验、探究、创造。我校以“一分田”实践基地为中心,结合田园资源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出丰富的校本课程,包括农活、农务、农工、农趣、农识“五农”劳动系列课程,“种植”学农基地课程,劳技中心实践活动课程等,覆盖了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三年级的种萝卜课程,孩子们会种植、养护,绘萝卜、讲萝卜的故事,编有关萝卜的歌谣,组织拔萝卜比赛等,体验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综合性学习。
资源综合体建设——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确切地说,我们的课程不是“群”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体”,我们在建设中形成了“从知识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课堂育人到实践育人”的模式转变。课程实施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长课与短课相结合”“分散节点式与集中探究式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家庭、社区的不同环境中实施劳动教育。用周课时夯实课程基础,要求周周两课时、课课有安排,以充分保证劳动教育扎实有效;以月主题拓宽课程领域,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引导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感受节气之美”,激发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每逢节气活动,学校还与乡镇共同策划,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和当地社会群众共同参与。不仅助推了节气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也为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有效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评价系统,除了操作手册、测评量表等评价工具外,还有劳动技能考核、“小小农场主”评选等活动,形成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长效评价机制。这样,没有分数,没有规定的考试,没有标杆一样的准则,让孩子们在亲历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无穷创造和乐趣,从而喜爱劳动、尊重劳动、创造地劳动,这也许就是我们唯一的评价标准。
同时,学校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参与热情,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凝聚了外部力量,让包括家长在内的更多资源参与其中。
新劳动教育,到底新在何处?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分享爱心、快乐成长就是其内涵。在“一分田”劳动实践体验基地,孩子们在真实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中体验、学习、实践,劳动教育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打上了最亮丽的底色。新劳动教育已成为海头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张“金名片”。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