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有“加速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0年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考之年。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此前印发的实施办法,“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进展如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1998年由中央部委“下嫁”地方的一所行业背景高校,北京工商大学并不在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的名单之中。但借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东风,近几年北京工商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行业背景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快速发展、内涵发展?窥一斑而见全豹,近日本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进行了专访。

    双一流让高校

    找准了自己的目标定位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您觉得这五年双一流建设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哪些影响?北京工商大学的情况如何?

    孙宝国:双一流计划实施的五年,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为高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双一流是一个导向,有了发展方向各个学校也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双一流中的“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高校要把自己的发展成绩拿到全世界去对比。我们也不可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否则大家都照着清华北大的样子办学,那倒简单了。

    2014年,北京工商大学第一次提出一流本科建设,当时学校连博士点都没有。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是对的。2018年我们抓住机遇,拿到了两个博士点。去年北京市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对市属21所本科院校实行分类发展。北京工商大学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从具体要求来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高校来说,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我想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2008年我们提出要以食品为龙头发展工科特色,举全校之力发展食品学科。当时北京有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等6所高校有食品类专业,我们排在末尾。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19年在全国最好学科中,我们排到第7位;在世界学科排名中,我们2019年排名第103位。目前,学校的食品学科基本在世界一流学科中站稳了脚跟,未来我们还要将食品学科发展为世界顶尖学科。

    记者:早在2015年北京工商大学就确立“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这也是当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一个战略目标。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这些年你们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效?

    孙宝国:抓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抓学生,地方大学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推出一系列改革,如通过本科生集中考试,规范考试管理。世界名牌大学都很重视考试。从2014年开始,学校实行学生集中考试,千余名学生在体育馆同场考试,被外界称为“千人大考”。从实际效果来看,“千人大考”严肃了考风考纪,不仅减少了作弊现象,也有利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还比如从2015年开始,我们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把全校3000余名本科新生分成10级因材施教。确立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369”指标:“3”是指在“十三五”末,应届毕业生的考研和出国读研的比例要超过30%,鼓励学生勤学上进,提高毕业生的考研出国深造率,并鼓励学生实现高水平就业;“6”是希望有60%的学生在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六级,具备较好的对外交流或出国工作的语言能力;“9”是指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0%。

    在学科建设上,学校提出“四二一”的目标来提升办学层次,即:突破四个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两个世界一流学科、一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达到或接近这一目标。不要小看了这些指标,这一方面彰显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

    行业院校的优势

    是知道自己的位置

    记者:作为一所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行业高校,北京工商大学在改革发展中如何弘扬行业特色?曾经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孙宝国:北京工商大学的特色与学校的办学历史相关。我们是1999年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这些年,学校达成一个共识,北工商的特色就是商科、轻工和食品。但这是宏观概念,还需从中凝练专业特色,比如化妆品、香料、香精这些都属于轻工,这些领域我们现在都是全国第一,其中香料、香精20年以前我们就奠定全国第一的地位。中国这么多的高校,很多专业名称相似的也特别多。但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既需要宽口径的,也需要特别具体的某一方面的。所以高校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面要找到一个平衡。

    凝练学校特色,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比如2019年申报并获批建设酿酒工程专业,我们不做葡萄酒和啤酒,重点做中国国酒——白酒。这就是我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白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白酒有一个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中文名字“白酒”和外文名字“BAIJIU”。学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酿酒工程专业,为行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酿酒行业的生产现代化和市场国际化发展。我们用了9年的时间奠定了学校在白酒研究方面的位置,近五年北京工商大学在白酒领域的研究论文数占全球近40%。

    记者:从名字上看,很多人认为北京工商大学是以工商管理为特色的大学。你们想过发展一些热门的学科专业吗?在传统学科专业之外,你们这些年有哪些新的探索?

    孙宝国:学科专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适当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我们是非常谨慎的。因为热门专业,未必就是有生命力的。有的专业虽然冷门,但是也是社会需要的,学校要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这几年,我们围绕着行业在国内和国际上找准位置,也找出了学校的特色。

    总的来讲,大学要对自己的发展有个超前的认识,树立发展的目标很重要,找到发展的差距更重要,这是我们能够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是要比别人多付出。对北京工商大学来说,现在不只是发展速度的问题,而且是加速度的问题。

    学科专业发展还要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中。比如最近北京实行的垃圾分类,其实在餐厨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已经和不少单位合作研究很长时间。如白色污染,我们有材料专业,该专业原属于轻工业部的塑料研究所。这些专业既要放在全球去评比,又要为全国行业服务,还要为首都北京服务。不然的话,也找不准我们的定位。

    记者:行业办大学的经验,划归到地方后的探索,北京工商大学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孙宝国:从行业划转到地方,首先就是把行业的优势转变成服务地方的优势。这也是一个快速融入地方的方式。其次,行业院校在这个行业、领域和学科内的优势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在服务地方的同时做强学校行业特色。如果划转到地方后只服务地方,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可能就有区域性。

    北京工商大学从1998年规划到地方至今已经有20多年,我们跟行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前两年,我还在轻工业联合会担任副会长。另外,无论是行业类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必须“站在家门口,放眼看世界”。做好服务地方和行业的同时,必须要有全球化眼光,瞄准前沿问题。

    内涵发展必须

    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

    记者:您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提到过“为什么中国没有人研究饺子馒头”。作为食品行业的院士专家,您觉得当前高校科研存在哪些问题?

    孙宝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的文化整体上属于农耕文化,西方的文化很多属于草原文化,反映在饮食文化上,中国是蒸煮文化,西方则是烧烤文化。当然文化也在交融,现在很多人研究烘焙工艺,但是在面包之外,我们要认识到馒头当中也有科学问题。

    很多人可能觉得做馒头没什么,其实做饭跟做食品是两回事儿。工业化的时代,食品也不仅仅是做饭那么简单,从原料来讲,加工过程、服务对象等都发生了转变,一系列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疫情期间点外卖,它不仅仅是食物做熟了的问题,还包括怎么派送,怎么包装才能让食物保温、保鲜、保质,怎么防伪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还要想到未来,实现中国梦之后我们的人民吃什么喝什么。如果将来我们每天吃着日本的生鱼片、法国的蜗牛、韩国的烧烤,喝着干红、清酒、烤酒,这还叫中国梦吗?不是说那些东西不能吃,中国富了,都可以尝一尝,但中国的饮食文化要传承和发扬。我们把中国主体的食品越做越好,让全世界都去吃,这也是我们的软实力。

    记者:您是北京工商大学土生土长的院士,之前采访中您也提到“人才问题是双一流建设最棘手的问题”。中部地区高校、地方高校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应该怎样去平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