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儿童立场 活动课程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蓬莱小镇”体验邮递员工作 校园里的“捕风人”

    2013年,上海推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陆续研制形成小学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评价指南和单元教学指南,倡导和推行“零起点”教学与“等第制”评价,以此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教研室”)在2017年启动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探索,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以此来深化“零起点”“等第制”在小学的实施。

    学生要有“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教育专家认为,儿童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生活,可以适应家长的要求去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但这不是他们真实的需要,游戏、画画、唱歌、跳舞、交流、探究、接触大自然等各种活动才是他们真实的需要。家长如若一意孤行地“喂给”孩子“知识大餐”,让他们在枯燥的机械记忆中度过童年,其代价是牺牲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生命力。儿童在符合内在需要和天性的活动中获取经验、认识世界、逐步成长,经验是儿童学习学科知识的起点。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不断获取经验,当他们进入小学,一方面需要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开始学习语、数、外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在“玩玩做做”,比如观察、测量、画画、唱歌、实验、记录、表达等过程中扩展经验,促进观察、想象、审美等各种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要适当向幼儿园靠拢,用学生熟悉的主题式的、综合的、活动的课程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升华情感。由此,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出台,这些文件对高品质设计与实施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符合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改革方向,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文件有效落实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从幼儿园到小学,要持续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任务意识、同伴合作、表达表现、反思改进等意识和能力,这些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将会起到长远影响。在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中,学生将在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任务管理、社会交往、多元表达等机会,获得更多兴趣培育和习惯养成的机会。正如上海市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所说,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让学生具备知识性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学生立场的课程价值追求

    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教研室研制形成了《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并在与专家、校长、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和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以此规范课程设计与实施。

    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遵循儿童学习的心理逻辑,从儿童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通过各类活动提供学习经历,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感受、体验与探索真实世界,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渗透和落实“遵循儿童立场、关注终身发展”“面向生活世界、强化整体感知”“突出实践经历、关注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

    参照国内外相关成果经验,从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3个领域确立目标,强化经历性的、体验性的目标。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强调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做做玩玩中培育爱国爱党、勤于动脑、勇于尝试、敢于表达等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体悟和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生活与学习的变化,发展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能用图画、实物、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或艺术等形式自信地表达;感受和体验祖国、民族、地域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成果,逐步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喜欢提出问题,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现象和浅显的规律,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测量、调查、实验和记录等。学校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的目标指向和要求,结合本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特色,进行校本化表达。

    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选取主题和设计活动

    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不是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面向知识世界的课程,而是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面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课程。要面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选取主题,从学生的家庭、社区、校园和自然环境等真实生活中寻找主题,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情境和真实任务,以一体化的内容建立课程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努力将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课程主题,聚焦主题设计丰富、多元、有趣的综合活动,以问题的生发、探索与解决为主线串起各个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和操作的实践性任务,让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

    面向生活世界,一方面意味着要尊重儿童生活,要以学生独特、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课程主题的生成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好学校、家庭、社区、场馆等资源,拓展学生生活经验,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小实验、小制作等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思考,培育有价值的问题。

    遵循课程目标要求,从小学低年级学生共同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了“运动真快乐”“我行我可以”“保护我自己”“男孩与女孩”“欢乐社区”“我爱我家”“传统节日”“伟大的祖国”“有趣的发现”“我们的地球”等课程主题。比如,“我爱我家”主题以学生社会关系为载体,从父母、祖辈等更为熟悉的人员入手,过渡到对所在班集体、学校、国家等的熟悉与了解,促进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自豪感。学校可以沿用课程指导纲要提供的参考主题,也可以根据本校乡土资源、学生经验等改编或创建形成新的主题。结合学校课程实施实际时空和资源,根据一月一主题、一主题四活动(一周一活动)、一活动2—4课时的容量进行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并通过“教室小小设计师”等多个项目,引导学生们在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从新入学学生的特定需求出发,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等主题的综合活动课程,学生在体验到成长快乐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友谊,培养了好习惯、好品质。从可利用资源角度出发,设计了“我是图书管理员”等主题的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们走进图书馆、走近图书管理员,身临其境亲眼看看,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我是快乐的绿苗苗”等主题的综合活动课程。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学生们会把真实的生活情境与学习关联起来。

    在综合活动中经历有趣的学习

    游戏、参观、情境模拟、现场体验、小实验、小制作、对话表演等是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它们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和支持学生充分地参与、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真实、鲜活、第一手的经验。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同伴合作、分享、表达表现能力,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根据学生生活环境与发展需求,生成“保护我自己”的课程主题,开展参观消防部门、画逃生图、准备应急包、探究火的知识、检查学校灭火器、火警电话模拟、消防演习、逃生演练等活动,通过参观、体验、游戏、绘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据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介绍,学校以原有的“蓬莱小镇”课程为基点,开展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打破了学校与真实社会间的壁垒。每个星期五下午,学校就变成一座欢乐的小镇,5个年级变成6大社区,所有的学生变身为小镇居民,以45个小镇活动场所为主题,开发了星星邮电局、每日鲜菜场、超能维修站等45个综合活动课程,每个课程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聚焦低年级的16门课程,学校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打造一个小社会的情境,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的材料,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里体验和探究。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综合活动的情境,打开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多视角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成为他们珍贵的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