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会照亮每一个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办于1947年的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如今已走过了70余年,学校原名宁波市聋哑学校,2014年11月正式更名为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同时增挂宁波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牌子。

    学校承担宁波市有视觉、听觉障碍的少年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听障、智障学生的职业高中教育,指导全市特殊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指导全市特殊学生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承担全市特教师资培训工作,为全市残疾人和社会相关人员提供康复服务和技能培训。

    作为中国特殊教育领域较早的一批探路者,学校早已是全国一流、浙江省前列的省标准化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一项项荣誉、一次次展示,无疑是对学校探索和成就的极大肯定。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2013年8月,李建峰从普教系统调入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任校长。也正是这一年,全国上下在“让残疾孩子与其他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教育”的呼声下,开始了“全国特殊教育首轮行动计划”。

    李建峰坦言:“我们赶上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好时期。”

    “首先,一期和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对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坚持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尊重学生差异和多元发展等有了政策层面的指向。几年来,随着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和送教上门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需学生也能和普通学生一样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在我们学校尤其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学校全面推行了个别化教育,真正实行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他们适应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我们学校从搬迁到升级,宁波市政府部门都特别重视。光硬投入就超3.5亿元,所有设施设备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作为当年宁波市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市领导再三强调,要把宁波特校建成‘对外展示宁波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

    确实,对于李建峰来说,面对旧貌换新颜的特校,心中涌动着激情——过去只能想的,现在实现了;过去只能做一些的,现在可以深入去做了;过去只能量力而行的,现在可以全力以赴了。

    但是作为宁波市教育部门直属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作为一所涵盖7大类特需学生生源的学校,也让他们在深层思考着能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怎样的优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老校长章春坡先生“聋于耳不聋于心、哑于口不哑于手”的育人内涵,为了特需学生的明天,在宁波特教人的思考下,他们响亮地提出了“生存有能力、生活有质量、生命有价值”的“三生教育”思想。

    “三生教育”的宁波实践

    马斯洛生存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法国卢梭和德国狄尔泰对生命的论述,为宁波特教中心的“三生教育”汇入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据李建峰介绍,特殊学校的特殊性主要由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特殊学生除了与普通学生共性的生理基础和基本规律之外,其具有的第一性缺陷(生物学的损伤或缺陷)和第二性缺陷(由第一性缺陷派生而来的缺陷)决定了特殊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

    为此,细分学生的特殊性,精准设计“三生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每一个学生入学伊始,学校都会对他们进行测评和分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并分类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真正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惠及每个学生。 

    同时,学校积极借力,从2018年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开始战略合作,由华东师大对学校发展进行方向规划、评估路径、设计课程、师资培训,使学校的办学层次一下子提升到全国先进水平,对标国际水准。

    “三生教育”的课程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理念先行已成,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可操作的、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行动?

    在李建峰看来,“三生教育”用朴实的话来讲就是三点: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归根结底,就是“德育”二字。而“三生教育”所做的,就是要把“德育”浸润到各个学科,浸润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有了这样的思考,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三生教育”便有了根。

    “我们通过对个体生存的训练、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来发挥德育功能,它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也能让我们了解学生的生存、生活、生命状态。这也为我们开发与设计‘三生教育’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学校“三生教育”课题的执笔人吴旭亚副书记说。

    在李建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一方面积极建设完善“三生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实践活动,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为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实施“走班”教学,真正达到课堂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人人育人的育人磁场效应。

    我们看到,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生存课程主要分成4项,包括生活技能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健康指导课程和法治教育课程,以课程群的形式指向学生生存知识、生存技巧、生存能力的掌握和提升。

    生活课程方面,主要以习得生活常识、提升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课程、文明礼仪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价值观教育课程和劳动技能课程等5方面内容。特别是在劳动技能课程的开发上,学校充分发挥50亩劳动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教授特需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劳动、爱社会以及自主合作的能力。

    而在生命课程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珍爱生命、构建生命愿景、实现生命价值。其中社会实践课程以公益活动和融合活动为主阵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普通群体,为融入主流社会打通渠道、创造机会。职业体验课程是高三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实习实训,是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就业的基本环节。班团队活动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班会课、午谈课和团队课,旨在夯实日常教育,打造“三生课堂”。而社团活动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打破固定的班级教育模式,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泥金彩漆、金银彩绣等)、体艺社团(篮球、足球、田径、舞蹈、书法等)、手工类社团(漆画、面塑、篆刻、航模、书画、编织、烹饪、面点制作等),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提升技能。

    “当然,我们的课程还需要跨学科深度融合再升级,把一些没有必要学或者不需要深入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李建峰说。

    “三生教育”的实践成果

    “以特色提课程,助力德育培养;用创新显实践,启智美丽人生。在‘三生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有了获得感,让教师有了新动力。”李建峰说。

    近7年来,学校听障高中段学生每年的升学率达到95%以上,就业率达到全部。2018届学生袁娅清获得浙江省残疾人工匠大赛中式面点项目冠军,同时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另有3名学生分获三、四、五名。2019年袁娅清同学又代表浙江省队获得中式面点竞赛项目全国第二名。在体育艺术方面,谢如萍等多名学生获得全国聋人田径和游泳锦标赛的冠军和亚军;学校入选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小海燕”艺术团获宁波市优秀社团,舞蹈节目获省中小学艺术节初中组舞蹈一等奖、省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学校被评为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示范基地。2020届林静娴同学荣获全国、浙江省“最美中学生”称号;义务段陈少林同学荣获2019年宁波市自立自强“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在“三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和学校“同频共振”谋发展。2014年以来,一名教师获全国“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5名教师分获省“春蚕奖”、省师德楷模、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7名教师分获市争创文明城市“五连冠”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市“三八红旗手”、市“百优班主任”、市“新秀班主任”、市直属学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另有20余名教师获区级各项荣誉。李建峰校长本人也获评宁波市名校(园)长。

    特殊学校存在的一大意义在于解放生产力

    在李建峰看来,通过“生存有能力、生活有质量、生命有价值”的“三生教育”,学校为特殊学生提供了优质的、适合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学校习得生存技巧和能力,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并获得接纳和尊重,最终回归并融入主流社会,实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回顾7年的特殊教育历程,李建峰坦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完整地编一条微信,买东西时不会算错账,自己能够阅读一些书籍。至少,他们在我们这所学校是快乐的,并且学到了一些生活和生存技能,这就解放了一个家庭,为国家增加了一两个劳动力。虽然国家为这些学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