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自主 长大难幸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网上几则关于“神童”的报道引起关注和热议。某女孩据称一天能作诗两千首、举办过多场大型演讲;某六年级学生因一篇研究癌症基因的论文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然而两位“神童”事后都被证实是由父母包装出来的,是被急功近利的父母推上了“成功的捷径”。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只会有害无益,既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又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更无法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有幸福感的人。

    不要让父母的不良价值观绑架孩子的成长。在这些“神童”光环幻灭的背后,令人痛心的现实是,社会上一些浮躁功利的价值观正在侵蚀孩子的心灵,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价值观是由孩子最信赖的父母传递而来的。为了让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些父母不惜让孩子成为满足虚荣心的工具,或通过揠苗助长让孩子实现自己未曾获得的“成功”。

    社会竞争环境的确日益激烈,但这不能成为急功近利走捷径的借口。父母是孩子价值选择的引路人,父母爱慕虚荣,孩子就容易浮华求利。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要想成为卓越优秀的人,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投机取巧。

    那个研究癌症基因而获奖的孩子,后来调查证实是其父“过度参与”了论文的撰写,结果奖项被撤销,孩子为此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其实孩子也是受害者,可如果事情没有败露,孩子轻易得到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和光环,又会给孩子的价值观带来怎样的影响?他想必会认为成功不一定非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捷径也是不错的选择。父母这样做,到底是在爱他还是在害他呢?

    不要让孩子活成没有人生目标的“空心人”。对孩子进行包装,试图帮助孩子更快走向成功,其实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孩子的道路如果从小就被父母设计好,他们很难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即使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可能成为痛苦的“空心人”。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可能从来没有机会思考“我是谁”“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上父母理想中的大学,然后找一份父母认为合适的工作,再找一位符合父母心意的伴侣。这些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有的只会学习却不懂社交与生活,有的青春期就陷入抑郁,有的考上大学却得了“空心病”……即使有些人努力挣脱了父母的束缚,但也经历了巨大的心灵挣扎与蜕变。

    心理治疗专家汪卫东教授治疗的不少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从小就是非常听话的乖孩子,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几乎没有自己作主的机会。有一个17岁的少年就诊时,母亲竟然非要代替孩子诉说病症,因为觉得孩子说不明白。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自主空间,被父母过度控制、包办代替的孩子,长大后大多胆小怕事、能力缺乏、意志薄弱、遇事退缩,无法很好适应社会。

    那个被过度包装和宣传的女“神童”,其实也是深受父母控制之苦的可怜孩子,她的人生被痴迷成功学的父亲一手操控。如果让她自己决定,她会选择这样一条路吗?人生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轻易的成功。孩子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需要实打实的历练,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

    不要让孩子成为外强中干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是成为身心和谐、学会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而现在不少父母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唯分数、争名次、重钱权。把衡量商业成功的外部评价标准直接拿过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如此功利化的培养方式,制造了很多名利至上,为成功不择手段的人,也制造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父母应该注重孩子心灵的成长,培养平衡有度、有幸福感的孩子。“争第一”“做最好”的攀比风气,制造出无数追求外部成功的现实主义者。这样的人没有自我世界,缺少精神滋养,经常生活在焦虑当中,无法享受当下。

    只看重结果的控制型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这种心灵困境的制造者。如果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是为满足兴趣、实现价值而只是为了得第一,当有一天他无法再保持第一、发现还有人比他更优秀的时候,就容易心理崩溃;当有一天没有父母监管和督促他学习时,孩子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也许能让孩子一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无法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我和谐的人。追求外部成功的教育让孩子无法悦纳自己,永远以他人的标准来看自己。一个内心和谐的孩子才能很好地平衡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能接纳自己的不足。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