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职教育为载体的精准扶贫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4年5月,《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国家正式确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响应,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以及民众精准获得感评价(基于彝区“9+3”教育扶贫)进行研究,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积极主动承担“9+3”工作接收凉山州彝区学生,对接区域内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智残学生,服务区域内困难群体。学校的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职教扶贫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经过近几年探索,形成了“目标明确、搭建平台、多元扶贫”的精准扶贫模式。

    精细化管理

    身处于全国精准扶贫的历史洪流,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在扶贫路上不满足于学历教育的功能,不满足于政策内的学生资助,不满足于困难补助和费用减免等扶贫工作;全校教职工统一认识,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学校将精准扶贫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学校的“9+3”彝族学生、社会困难群体、校内困难学生以及区内特殊教育学生4种类型,确定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实训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开展了技术服务、困难帮扶、对口支教、特殊班级和创业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并通过职能划分、工作分工、点对点联系、面对面交流,把扶贫工作精细化,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政校企联动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扶贫工作,上汇政府部门,下联企业。经多方努力,得到地方政府部门政策、经费的大力支持,并建立了扶贫联动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多次到学校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合作企业积极参与,畅通了扶贫对象的实习、就业通道,最终搭建了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精准扶贫效果显著。

    近3年来,依托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了针对贫困群体的社会培训4500人次,共解决了彝族学生就业200人,培养了特教学生30人,还有多个彝族学生和智残学生毕业后成功发展的典型和创业案例。

    多元扶贫

    学校在实施职教精准扶贫中结合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确立了对扶贫对象实施“科研引领、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创业有成”的中职精准扶贫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办学资源优势和各种项目建设培养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各种技能,切实实现扶贫对象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创业有成。

    (一)科研引领

    学校在“十三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以及民众精准脱贫获得感评价研究——基于彝区‘9+3’教育扶贫的研究”引领下,聚集科研精英,组建扶贫团队,强力推进扶贫工作,搭建了一个政、校、企三方联动、“三位一体”的职教精准扶贫服务平台,形成了“目标明确,多元扶贫”中职扶贫模式,取得了可操作、可借鉴、可复制的中职扶贫理论成果。

    (二)就业有路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全球化步伐导致行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趋势日益显著,通过国际化合作、现代学徒制等项目引领,扶贫对象的培养力求做到专业定位同步企业需求、课程内容同步岗位要求、实训配备同步企业设施、师资团队同步企业技术、教学组织同步企业工作流程、考试考核同步企业用人标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9+3”彝区学生就业有路,成功脱贫。

    1.国际化合作扶贫项目

    学校先后派近百名教师出国(境)研修或培训,为课堂带来了理念变革以及质量的快速提升。引进了德国HWK汽车技能证书项目,与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合作,采用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将德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学校,将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知名汽车品牌引进课堂,按照国际标准与德国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课程的职业教育。汽修专业“9+3”彝区学生除了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中职教育学历外,还可以获得在欧盟以及全世界都具有极高“含金量”的HWK技能证书,帮助“9+3”彝区学生进入奔驰、宝马、大众、博世等德系4S店工作,实现一人读书、全家脱贫。

    2.现代学徒制扶贫项目

    学校以省、市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送“9+3”彝区学生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双主体培养。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依托成都成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实施国家级别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依托重汽王牌实施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物流专业依托自贸区管委会、京东集团青白江仓库实施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依托青白江区凤凰湖天泉酒店和青白江区中国中旅集团等区域内骨干企业实施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

    通过国际化合作,现代学徒制项目近3年来共有73名“9+3”彝区学生得到较好的培养,顺利就业脱贫。

    3.升学有望

    为满足社会、家长及学生需求,2014年起学校与成都市几所优质高职院校探索院校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试点,如与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共建“国际产业学院”,探索“3+3”中高职衔接,通过职教对口升学路径,组建彝区学生升学班,组织精干教师精心补课辅导,让更多的彝区中职毕业生参加对口高考和单独升学考试以及专项政策考试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为彝区学生搭建更高层次的升学平台,走出了一条扶智脱贫职教扶贫路。2017年以来,彝区学生共计70人升入高校。

    2017年,学校彝区学生参加单招入学考试的23人,升入高职院校的达21人,另3人通过对口高职统招考入高职院校深造,2018年彝区学生22人顺利升入大专院校学习,2019年彝区学生11人升入高职就读,2020年已有14人通过单招被高职院校录取。

    4.创业有成

    学校依托校内的学生蓝精灵创业孵化园,实施区级特色项目“我是未来小老板”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亲自主抓,分管副校级领导督促各专业或部门具体落实,统筹规划,每个专业依据自身特点成立了实体公司进行创业,如物流专业成立“绿宝宝资源回收公司”和“功成快递有限公司”、机电专业部主导成立“鹏程科技创业有限公司”、汽修专业部成立“迅洁汽车美容有限公司”、艺术专业部成立“剑梅”演艺公司和“康辉旅游服务分公司”。接收了较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3”彝区学生加入,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实践、商业贸易等经营活动。同时学校开设创业文化基础课、创业专业课、创业能力课,将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创业综合素养。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时刻牢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准确把握国家扶贫政策,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通过与彝区职业教育学校组建“扶贫”职业教育联盟,进一步整合统筹资源,加强课程共建、师资互补,惠及彝区多地、更多学生,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梦。职业教育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走在精准扶贫路上。

    (彭传章 张建如 张 健 李蓥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