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唱响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建校35年来,为社会特别是菏泽当地培养了近万名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学校毕业生遍布当地各级艺术单位,成为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地方戏曲专业学生的培养成绩斐然,被众多戏曲院团誉为“青年戏曲演员培养基地”。

    菏泽地处鲁西南,是山东有名的“戏窝子”,除了山东梆子,还有大弦子戏、大平调、枣梆等8个国家级别非遗剧种,在山东专业剧团的地方戏剧种中,菏泽的剧种数量占了一半以上。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支持下,菏泽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超带领65位教职员工和700多名在校学生,凭着执着与坚守,在极其艰苦的办学环境里,走出了一条创新与发展的传承之路。说起学校情况,菏泽艺术学校曾一度走入低谷,74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还因为危房被拆掉了4000平方米,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工作学习要求,学校比较好的宿舍全部给学生使用,教职工就只能住在每到雨雪天就漏水的宿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菏泽艺术学校的情况正是这句话的写照。学校师生们承受着严寒与酷暑的考验,勤学苦练,取得的成绩令人惊讶。学校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不仅学习戏曲专业的唱念做打,还系统学习声乐舞蹈专业,做到能演、能唱、能跳,在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山东省周边都有很大影响,为学生就业拓宽了道路。

    学校前身是“菏泽地区戏曲培训班”,1985年经山东省批准建立“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戏曲、舞蹈、社会文化5个专业,近年又增加了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特别是戏曲专业是学校重点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拥有8个地方非遗剧种的地级市属艺术学校,这种独特的戏曲文化格局和资源,在全国也不多见。菏泽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菏泽艺术学校为菏泽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提供着人才支撑,紧紧围绕菏泽“四乡一城”的城市名片做文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服务基层的文艺人才。戏曲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除了像京剧、昆曲这样的剧种外,高校基本没有设置地方戏曲专业,各省市的中等艺术学校大部分都承担着当地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任务,菏泽艺术学校作为菏泽市仅有的国办艺术学校,自然就承担起培养当地地方戏曲人才的重任。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学校学生代表山东省参加“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连续3年获得金奖,本奖项的获得填补了菏泽市青少年戏曲类国家级别奖项的空白。

    学校立足艺术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恪守“育人为本,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以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树品牌,非遗传承、产教融合显特色,优异的展演竞赛成绩展优势,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立形象,成为菏泽文化强市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将菏泽戏曲发扬传承,做到后继有人,2012年以来,菏泽市专门予以大力支持,免除全部学费培养戏曲后备人才,并由市财政承担,为全市公益性戏曲传承中心输送人才,从戏曲专业学生就业的角度为艺校发展做深层次思考。学校还在学生基本功上下足了功夫,现在戏曲学院的学生,通常是高中以后考入大学,因年龄关系往往错过了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练习的最佳时机。而菏泽艺术学校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从小学毕业生开始招生,紧紧把握住塑造学生专业成长成才的宝贵时间,又在“以团代传”模式中平衡了学历与专业的关系,更好地为艺术学校学生的未来成长做深层考量。

    学校不仅把精美的传统文化艺术搬上各类大型舞台,也为当地百姓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在众多公益活动的舞台上,都能看到艺校师生的身影。从2014年以来,学校相继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帮扶乡村等慰问演出。2019年4月应菏泽市电视台《锦绣梨园》栏目邀请,举办“花都牡丹美 梨园展新枝”专场演出,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2020年,对菏泽艺术学校师生来说是令人欣喜的一年,在菏泽市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们即将搬入“菏泽市职教园区”,有了自己的新校舍,有了更加科学现代的教学设施,师生将在这里开启美好的艺术之路。

    未来,菏泽艺术学校将继续遵从艺术教育的特色,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民族文化自信为基础,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艺教融合”为特色,努力拓宽艺术专业特色办学之路。紧跟国际国内艺校前沿办学思路,把订单式培养、名师进校、艺教融合充分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艺术人才服务。

    (王雅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