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在变与不变中读懂“开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立志,敢于乘风破浪

    大学生的“大”,在大学问,更在大格局、大志向。格局的大与小、视野的宽与窄、责任的轻与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未来人生的质量,也代表着人生整个生命的价值。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校长们纷纷寄语新生,涵养大格局,拓展大视野,挑起大责任,敢于乘风破浪,成为有志有为的新一代。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对新生说,大学是百炼成钢之地,是学生们塑造价值观,搭建系统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健全人格与品行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笃志高翔的理想信念,要在不懈追求进步中,长出丰满的羽翼、练就坚韧的筋骨。他希望新生,百学先立志,树立远大理想、胸怀报国之志。

    “只有你考虑未来,你才有资格拥有未来。”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认为,梦想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动力,坚守梦想、向目标进发的人是最幸福,也是值得期待的。他建议新生,要志存高远,让“梦想”成为人生最有力的鞭策。用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希望新生,要植根家国热土,服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他们一道守望美好家园。希望新生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砥砺“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担当,将青春、才华、热情投入到为更多人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用一生的努力、一辈子的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希望新生锻造强健的体魄、求得扎实的学问、磨砺坚强的品格,涵养家国情怀,假以时日,能够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

    立学,点亮思想之灯

    大学该怎么读?这既是很多新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校长们绞尽脑汁想要讲清楚的重点。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几乎所有高校都反复告诫,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相比当今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学阶段所能学到的知识远不能支撑你们的一生。”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劝诫新生,大学学习只是你们终身学习的一段特别的时光。我们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在于把思想之灯点亮。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以“学习能力是真能力”为题,与新生们探讨学习与成长。他说,一个人的知识、学历、爱好都是外化的,真正具有竞争性的资本是他的学习能力,只有当历练出的学习能力成为个人内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候,个人才会不断为自己赋能,优秀和光芒就会由内向外散发出来。他希望,新生开放性地接收信息,而不是封闭地、选择性地和固定来源地接收信息;要有底部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停留在浅表层触摸问题;要克服路径依赖,打破惯性思维。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在开学典礼上强调,大学期间,要处理好知与行、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如果陷入理论迷茫,就去实践,用行动反哺理论;如果陷入行动迷茫,就去充电,进行理论滋养。只学不思,就是“书呆子”,缺乏目标与方向;只思不学,就会成为毫无行动力的空想者,即使再有天赋也不会走得长远。

    “知识是成才的基石,本领是担当的前提。”湖北民族大学校长顿祖义认为,唯有不断锤炼学习的能力,勇敢拥抱学习的革命,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他寄语新生,面对新的知识格局,需要融会贯通,实现从专业到跨界的拓展,不仅要在各自专业领域努力追求卓越,更要在学科交叉地带不断实现超越,在跨界中实现知识的突破。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培根固本,实现从书斋到田野的升华。俯下身、沉下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学问做到人民的心坎里,扎根沃土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