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薛红伟 绘

观点提示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实践为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针和根本遵循,服务国家战略,传承中华文明,谱写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篇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语言文字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语言问题,其语言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语言文字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和底线思维等,回答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在中国的新境界,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

    从民族复兴伟业高度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现战略思维

    语言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其使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又强调,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这些重要论断,拨开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前进道路上的迷雾,是做好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路明灯,体现了总书记指引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战略思维。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语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语言相通,消除交流融合的障碍,达到情相融、心相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要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举、固本之举,必须长期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他在对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讲话中指出:“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

    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关语言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普通话普及率为53.06%,2010年为70%多,今年为80.72%。尽管如此,我国还有近20%的人口不能用普通话交流,也就是说还有约2.8亿人不能用普通话交流沟通。而80%的人口中,真正能达到普通话测试三级乙等(最低等级)以上的人口只有40%。有人说,如果80%以上的人口都说普通话,那说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人口就剩百分之十几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据统计,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人口中,能用方言和民族语言进行熟练交流的人口有95%以上。学习普通话,并不排斥人们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我们强调具有“多言多语的能力”,既能用方言和民族语言交流,也会说普通话。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论断。

    深刻认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根源于现实世界,与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具有密切关系,是交往的产物。语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习近平总书记既指出语言文字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同时又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和标志,是文化和文明的基因和根脉,既重视工具性又重视人文性,充分体现了对语言文字性质思考的辩证思维。

    在沟通心灵、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等方面强调语言文字的独有价值,凸显其工具性。习近平主席在给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朗塞斯顿市斯科奇—欧克伯恩小学16名小学生的回信中指出,“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他在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

    在文明标识、民族精神命脉、核心价值观涵养等方面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凸显其人文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他还曾于2010年3月23日在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对语言文字的深刻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于“更基础”的文化自信来说,语言文字是载体、是基石;对于“更广泛”的文化自信来说,语言文字是纽带、是钥匙;对于“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来说,语言文字是根脉、是标志。语言文字工作是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应用规范水平,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建设等,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语言文字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强调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注重主体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时,非常关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2014年4月25日,他在视察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时,鼓励教师把维吾尔语学好,更好地教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一些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鼓励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网络规范管理,同时又鼓励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和文艺创作,强调规范与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网络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革新产生的新的语言现象,生动体现着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折射着网民的精神世界。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空间的语言文字工作需要特别着力。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网络空间的治理,强调网络语言规范。他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体现出语言文字工作在网络空间中的重要性,是当前亟待加强和不断推进、完善的工作领域。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我们要激发网络创作的正能量,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网络规范,但又不一概否定网络语言,还多次在讲话中使用,如“点赞”“蛮拼的”等,极具亲和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纵向把握语言文字事业传承和发展,体现历史思维

    语言文字是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印记,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不断适应人类现实的交际需求,记录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意识和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纵观古往今来,总揽大势,论述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思维。

    语言文字在中华文明赓续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文字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举足轻重,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指出:“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用汉字写就的《道德经》《论语》《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至今仍在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语言文字要在教育与研究中得到充分重视。

    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书写本身已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书法课建设,指出:“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甲骨文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秘密”,他在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