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五唯”促教育评价科学转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发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进行机器人组装后的调试表演。该校推进创客教育进校园,为农村孩子带来广阔的创意空间。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访谈嘉宾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 

    郝德永 沈阳师范大学校长 

    柯 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授 

    刘湉祎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曹翼飞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总体方案》一经发布,立即在全社会激起了热烈反响。我们应如何深刻认识、理解这一重要文件?应如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多位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总体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

    教育评价改革:吹响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号角

    记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总体方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有什么特点?

    马怀德:《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案,是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进一步贯彻和升华。未来的评价需要适应未来的教育,评价观必须与时俱进、蜕旧更新。《总体方案》概括了教育评价的要义与精髓,为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指明了方向,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科学转型,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指导作用,是面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有力回应。

    柯政:《总体方案》吹响了新时代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号角。

    这是一份直面问题和矛盾的文件。教育问题错综复杂,教育评价改革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总体方案》直面矛盾,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文件出台本身就是一种要打“最硬的一仗”的号召,就是要发起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的总动员。

    这是一份抓住了教育改革“突破口”的文件。教育评价关系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诸方面的改革,关系到政府如何管教育、学校如何办教育的重大问题。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拦路虎”。如果教育评价改革有突破,整个教育改革都将活起来,即所谓“一子落而全盘活”,《总体方案》的出台,找准了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不仅是改革意志的宣示,也是改革思路的完善。

    这是一份充分体现“综合”改革的文件。教育评价改革一方面是整个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部分,另外一方面,教育评价改革本身也是一项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本身即体现了综合改革的理念。比如,在改革任务方面,《总体方案》除了强调要改进结果评价之外,还提出要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评价对象上,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还要评价党委和政府、评价社会用人单位。从过去那种“项目式”的、单边突破的改革,到《总体方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我们对教育改革规律认识的一次重要深化。

    刘湉祎:《总体方案》体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总体方案》以教育评价为支点,对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总体方案》以教育评价为支点,进一步从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增强教育活力着手,着力推动形成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对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方案》以教育评价为支点,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的重要指示,明确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的办学治校、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成长成才,归根结底都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总体方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下决心解决办学治校的突出问题和弊端,促使校长专心管理、教师专心教书、学生专心学习,充分体现了引导学校确立科学育人目标的导向。

    曹翼飞:我补充两点。三是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总体方案》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科学导向,积极扭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局面。突出推进素质教育,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设计德育目标要求;突出为教师“松绑减负”,真正做到引导教师心无旁骛潜心育人,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四是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注重“全面改”——从涉及教育评价的各个主体着手,分别设计改革举措,做到改革“全员全覆盖”;推动“系统改”——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有效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科学改”——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结合国内实际,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推动科学有效解决问题,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

    破除“五唯”痼疾,纠正教育评价“单向度”偏差

    记者:《总体方案》提出,要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五唯”的危害性体现在哪里?党中央、国务院为何如此重视破“五唯”?

    马怀德:“五唯”的本质是教育评价标准的过度单一化。客观地讲,无论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还是帽子,作为教育评价的不同向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现状,但在不同评价向度前都加上一个相同的定语“唯”,这就使得教育的评价向度变得相对狭隘且绝对,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与全面性。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看重成绩,就背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评价,只看重升学率,就阻碍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内涵式提升与整体性推进;对于毕业生和人才的评价,只看重文凭和“帽子”,就忽视了人才的品德、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等全方位立体评价的诸多因素;对于教师水平的评价,只看重论文,就失去了全面衡量教师高尚的师德、教书育人的能力、敬业的职业态度等多维尺度。总体来说,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问题,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消解了教育评价内容的丰富意蕴,影响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民族前途和国家未来,不利于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郝德永:长期以来,诸如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方式,严重扭曲了教育本质、背离了教育逻辑、窄化了教育价值、破坏了教育生态,严重制约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形成正确的育人与用人导向、培养高水平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升社会贡献度具有明显的阻碍效应。

    破除“五唯”痼疾,纠正教育评价偏差,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清障”工程。其一,“破五唯”是教育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前提。教育进入新时代,不仅需要明确新思想、新使命、新要求,更需要清理、消除各种旧思想旧理念、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各种失衡偏离路径、各种失当方式方法。在众多制约、阻碍教育进入新时代因素、要素中,教育评价的偏离与误导,具有根本性与根源性特征。特别是“五唯”痼疾,已成为教育进入新时代的“阻拦索”。破除“五唯”痼疾,是教育真正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基础。

    其二,破“五唯”是教育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需要。评价制度改革对于教育综合改革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破除“五唯”痼疾,树立正确评价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制度与方式,是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必要条件与前提基础。

    其三,破“五唯”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破“五唯”意味着发展模式重构,是教育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建立在“旧模式”退出与破解基础上。“五唯”不破,教育改革发展就难以打破规模扩张主义路径依赖。破除“五唯”痼疾,是我国教育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担负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业态的根本途径与重要抓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