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专家判断与客观数据的学科评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专家解读《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

    近日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其指导思想在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遵循教育规律,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笔者针对该《工作方案》,有下述四点感触。

    一、重传承,但彰显创新的评价体系。

    《工作方案》构架了一个注重传承但彰显创新的评价体系。具体说来,可梳理出五项传承与五项创新。

    五项传承:一是评估的组织方不变,仍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二是学科评估的逻辑框架不变,仍取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的基本定位;三是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不变,仍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四是学科评估的评价方式不变,仍采取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五是评估结果的发布形式不变,仍采取按照分档的粗粒化发布方式。

    五项创新:一是在客观数据展示上采取结构性证据链,充分运用“融合评价”,建立专家“元评价”制度。二是在学术贡献划分上提出归属度原则;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教师成果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抑制人才无序流动。三是在指标权重上遵循重质量的原则,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四是在评估结果呈现上采取多元化优化分档,多元呈现评估结果,分类发布总体结果与提供单项评估结果相结合。五是注意到不同学科的体容量特征,考虑门槛高度与临界质量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高门槛学科避免由于学科点数量太少而造成的高端零和博弈陷阱。

    二、重公正,但涵养特色的包容范式。

    学科评估的核心在于保障评估指标体系下各个学科的平等性。我们要注重公正,但也要注意形成包容性范式,可以涵养不同的学科特色。坚决不能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刀切逻辑。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分类评价范式。要强化分类特色评价,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

    为做到这一点,评估体系的设计要采取包容范式,体现在:一是有充分数据支持的专家评审。二是专家充分酝酿规则下的数据注入;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的专家融合评价方法,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三是留出特色发挥空间,采取规定字数下的自选风格的描述语言。四是多维度评价,注重多元评价,采取多维方法。

    三、重证据,但适度柔化的指标设置。

    目前,“五唯”已经成为科教界广为讨伐的现象。但反“五唯”并不是反“指标”,更不是反“证据”。反“五唯”的核心在于反“唯”,反对那种“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掩百俊”的做法,反对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数据是需要的,但断章取义地抽取数据是不对的。ESI引用数不能作为评价所有学科的唯一标准。

    对教师队伍的评价也是一样。在当前版本的《工作方案》中,不设人才“帽子”指标,采用“队伍总体结构与代表性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质量,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情况。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避免了以往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

    四、重专家,但切断利益的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是各国通用的主观评价手段,其评价的基础是学术价值观的共识性。一个好的同行评议注重专业性,还应考虑其公正性。我们应该尊重专家,但需要化解在同行评议中可能出现的非对称利益。学科评估提出了有益的举措。

    在中国,同行评议的四个公正性障碍是:学术关系网、利益冲突、群体博弈、专家选取的权威性。前三个公正性障碍与专家之间、专家与评审对象之间的利益链有关。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切断利益链,二是造成利益均等,这些都可以消除同行评议中的非对称利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