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互动” 培养“能用、好用、耐用”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北理工学院全景图

    湖北理工学院作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高校,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主动布局推进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在高素质“三用”IT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三元互动、五业融合”,打造“四平台、四强化、四评价”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全成员、全方位、全时空”的育人环境,构建了“招之能用、学以致用、创新耐用”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塑造“能用、好用、耐用”的“三用”人才品质特征,在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具备满足特定专业岗位能力的“招之能用”的人才;以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由企业提前到校园,培养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以致用”的人才;转变教学重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模式转变,以课堂为主的单一空间向以课程中心为主的多维空间转变,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培养勇于创新的“创新耐用”人才。

    “三元互动、五业融合”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湖北理工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在“三用”IT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学院认识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保证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关键,必须制定合理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并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全过程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塑造和提升学生具备解决复杂的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并将成功经验本土化转化,增加IT行业教育机构作为承上启下的纽带,学校、IT专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三元互动”,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高校是人才的提供方,IT行业教育机构充当了桥梁;产业指导专业的开设,学业执行专业的培养方案,就业实现学业终极目标,创业形成产业的升级。“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创业”“五业”深度交融,激发行业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合作动力,推动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引企入校”,创建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和“模拟企业”,企业融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引校入企”,创建了系列校外实践培养基地,企业参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经过市场调研,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将华为认证引入网络专业教育全过程,构建了ICT人才生态环境。通过ICT学院,将经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标准,输送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ICT人才生态建设成为连接产业伙伴、客户、院校、教育机构及更多第三方社会力量的“纽带”,成为生态各方交流分享的“窗口”。引入华为国内网络技术认证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从传统的并行改成集中性串行,并采用项目式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实现了专业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元”互动,“五业”交融,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动力,建立“金字塔”形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模式转变。

    “四平台、四强化、四评价”为实践教学体系装上“主引擎”

    学院依托湖北省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了“四平台、四强化、四评价”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平台”是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实习与创业平台;“四强化”指大一小学期计算思维的强化训练、大二小学期系统能力的强化训练、大三小学期创新意识的强化训练、大四一年工程素养的强化训练;“四评价”指依托CSP认证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评价、通过项目答辩的方式对学生专业能力达成度进行评价、通过工程答辩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素养进行评价、通过毕业答辩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学生是否满足毕业要求和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评价。

    依托基础实践平台,通过大一小学期“算法认知与实践”强化训练学生计算思维,保证学生在CSP认证中“每人通过一道题”,要求学生在“学中做”。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串行教学模式,推进理论课进实验室,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语法。在大一暑假,进行一个月的算法强化训练,并将学生通过CSP一道题为评价底线。

    依托综合实践平台,通过大二小学期“项目认知与训练”强化训练系统能力,保证学生在项目合作中实现“每人演好一角色”,要求学生在“做中学”。针对本科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EDUCODER网上实训平台来配置一定数量的案例库,保证学生的项目训练量。在大二暑期进行一个月的“项目认知与训练”,训练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生围绕一个小的项目,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系统能力、团队意识、人际沟通、工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工程素养得到积累,以项目分组答辩的形式进行产出评价。

    依托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大三小学期“工程创新与实践”强化训练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够“每人完成一工程”,要求学生在“做中思”。针对本科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基地,采用“互联网+”项目及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IT行业教育机构案例,训练学生工程研发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项目的内容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挂钩,学生离校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原型,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工程研发的经验,通过项目答辩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达成度进行评价。

    依托实习与创业平台,大四两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强化训练学生工程素养,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够“每人满足一岗位”,要求学生在“做中长”。针对本科毕业生,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大四两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够“每人满足一岗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创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积累工程师所需的基本素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评价性意见。

    “四手联弹”奏响“三用”人才培养新乐章

    在“三用”IT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湖北理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本,育才和育人有机结合,“四手联弹”奏响人才培养的新乐章。“一弹和谐奏鸣曲”,组建优秀的管理队伍,教学院班子、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从不同的生态位发挥作用,形成多元文化管理氛围;“二弹创新交响曲”,以学生工作为抓手,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学风建设为龙头,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点,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平台,凝练先进的管理理念,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弹实干进行曲”,公寓成立党支部,学生党员全挂牌,课内课外抓细节,循循善诱促学风,竞赛活动作引擎,课内课外添动力,管理工作信息化,困难解决全覆盖,面向社会找需求,就业创业同推进,以实干精神、务实作风做好学生工作;“四弹温馨育人曲”,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润物细无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三用”IT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两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成了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人才项目、(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一流本科专业、教学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华为共建了“华为ICT学院”。学生有120多人次在全国数学建模、信息安全、程序设计、计算机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毕业生中多人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许多优秀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成为IT行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涌现出了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推荐参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陈敬道;爱心奉献、感动荆楚,为白血病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陶佳伟;获得国际基因工程大赛全球决赛金牌,并代表中国科大参加青年高峰会议的廖好;出席中科院颁奖典礼并发言的陈翔;自强不息、坚强面对苦难的学子郭培亮……他们的事迹被中国好人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广为报道。

    湖北理工学院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播洒爱的阳光,精心耕耘,静待花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项成果,背后是湖北理工学院全校师生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不懈探索,是学院矢志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

    (纪 鹏 张 帆 吴凤庭 陈爱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