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思政,即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使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杭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杭师大”)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全国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杭师大人秉承首任校长经亨颐倡导的“与时俱进”办学方针,坚持“勤慎诚恕、博雅精进”校训传承,弘扬“包容开放、学与俱进、追求卓越”师大精神,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弘文励教、青蓝相继,自强不息、弦歌不辍,形成“人文学堂,艺术校园”办学特色。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将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注重顶层框架构建,从思政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相融合入手,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元素,配合教师队伍的全面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健全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一种质的变化,从思政课程的一个点,延伸成为全面化的泛思政教育,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需要课程的相互协调,构建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体系。首先,杭师大全面发动对教师思想意识的培养,贯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思想,培养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课程,而是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各育人环节的教学改革过程,谋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一致共识,促进教师在课堂内外自觉践行思政化的课堂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充分的保障。其次,“课程思政”赋予广大教师的德育职责,扩大了思政教育队伍,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理论水平,杭师大一方面以专职思政教师为核心,带动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水平,提高其对德育的认知和课程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时刻能够接受到有效的思政教育,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和教育成效。再其次,杭师大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院的不同专业当中去。例如,每年初,杭师大都会发布当年的思政课论文竞赛通知,并给出100个与思政课学习内容相关的参考选题供学生选择,然后寒假期间开展调研并提交参选论文,由学校统一进行评选,对获奖者,杭师大将在暑假期间为他们开启一次特别的暑期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又如,杭师大连续多年组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拍”比赛,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丽瞬间成为校园风尚。通过这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产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华丽转身,逐渐形成了“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

    强化立体育人格局,挖掘课程体系德育元素

    高校要深入贯彻以思政教育为主线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挖掘各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的关联,以及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发挥其同向效应。一方面,杭师大以传统思政课程为核心,以课程规范和教材建设为根本,依托新媒体时代赋予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杭师大基于传统思政课,根据专业课程的独有视角、理论及方法,与思政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呈现出具有专业性的思政教育载体,同步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正确价值观引导的育人过程,提高课程与思政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以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尤其对学生与之相左的观点,以平凡且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丰富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答案,既调动了课堂的氛围,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恰当的教育方法,对思政教学成效有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杭师大深入挖掘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特点、成长规律,从课程教学设计入手,明确课程的德育功能,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任课教师身上,辅以课堂讨论、情境模拟、角色体验及在新媒体平台建立交流群等方式,力求全面促进学生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杭师大还着力为以思政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提供更好的成长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论坛、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并努力将成果进行校内传播、转化为教学实效等,打造了一支专业能力、思想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余洁 薛大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