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优势也日益凸显。从“三全育人”角度审视高校思政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工作仍有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机制和运行模式这两个保障有效供给更为重要的环节,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客观上制约了思政教育效果。

    鉴于此,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创新课堂、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教育载体建设为主要路径,强化艺术课程、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育人的延伸性和协同性,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竞赛育人的“三位一体”协同长效机制,精准发力、破解问题,使人才培养焕发勃勃生机。

    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解决艺术教育中思政育人导向问题 从教学层面解决了在艺术教育中开展思政育人导向不清、协同性弱等问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艺术教育中开展思政育人导向既要彰显艺术特色,又要体现人文化。因此本成果以“审美育魂”为目标导向,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解决育人导向层面的问题。

    2.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脱节问题 从当前在艺术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教学改革侧重于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以大学生艺术社团为载体,将艺术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成果惠及每一个大学生,实现了学生审美素养整体提升的成效。基于此,越秀外国语学院联合校职能部门在“鉴赏与实践并重,特色与引领并举”的艺术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改革实践。

    3.解决课内外联动机制不健全问题 课堂教育内容如何通过课外深化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难题,越秀外国语学院将艺术教育课内外联动育人问题作为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实践探索中,创新了课内外一体化联动机制,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主要改革措施与经验

    1.理清审美育魂本质,塑造特色育人体系 围绕艺术教育“审美”与“育魂”两大功能目标,进一步理清审美本质。坚持将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统一、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相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知识技能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作为课程优化实施的指导思想,通过艺术课程育人体系的改革优化,塑造特色艺术课程育人体系。

    2.创设多元育人平台,形成课堂联动机制 针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强化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协同育人效应,打造两个平台,即课堂协同育人平台、课外社团协同育人平台。基于学生艺术喜好,分类纳入艺术社团。建立“大艺术课程”概念,将社团活动纳入到课程学习中,调动学生参与协同课程与社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目前艺术融入课程思政尚待进一步深入的现实,以课堂、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强化艺术课程的延伸性和协同性,塑造学生的优秀品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团和艺术团主导的活动,以项目化为手段,实现协同育人实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挖掘审美育魂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以课堂、社团和艺术团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艺术课程的延伸性和协同性,塑造学生的优秀品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团和艺术团活动,以主题教育项目化为手段,挖掘审美育魂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协同育人。 

    4.创设实践育人模式,深化长效协同机制 创设以竞演、竞赛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通过各级各类竞演、竞赛,引领形成“精技、竞技、乐技”的实践育人模式,深化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

    1.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扩大受益范围 围绕成果建设开展艺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建设完成校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1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随着成果实施并逐步推广到全部艺术课程,还辐射到省内部分高校。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全程渗透思政教育 以社团为载体,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不断完善艺术教育全程协同育人机制。

    3.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系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编号:19GXSZ48YB)成果部分内容。该成果以创新载体建设为主要路径,按照民办应用型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发展要求与学生对审美的需求,拓展了思政教育路径,创新了协同育人机制,可对其他院校起到示范借鉴作用。(开 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